2025年04月29日 星期二
70年221人  很多大事都与参事有关 开好“参事直通车” 做好“市长智囊团”
第6版:上海两会/特别报道 2021-01-23

开好“参事直通车” 做好“市长智囊团”

去年市政府参事围绕重点问题调查研究,为22份地方性政策法规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

去年12月,上海2020参事国是论坛暨长三角参事专题研讨会举行

本报记者 孙云

市政府参事是市长的智囊团,他们“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咨询国是、民主监督、统战联谊”,既是各个领域的专家,也具有较强的参政咨询能力。上海市政府参事室成立70年来,为上海经济和社会发展贡献过许多卓越智慧。

参事们关注的都是关乎社情民意的大事,提出的建议往往也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例如,上海在2021年之初正式发布《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针对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蓝图,上海市政府参事陈宏民就提出了城市数字化转型要重视“三横三纵”的观点,建议上海在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经济、生活、社会治理这三个横向维度的数字化,还要分三个层次注重数字化转型的财富效应、示范效应和平台效应,为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奠定扎实基础。

2020年,参事们围绕全市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提交参事工作专报26份,完成4个重点课题,为22份地方性政策法规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

开出运动处方

每一个人都值得拥有

●参事建议 卫生部门更多介入,用医学知识来更好指导体育健身的开展,起到更好的“治未病”效果。同时,也要在各类医学学科中普及运动健康理念和知识。

运动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瘦身吗?运动医学的功能仅仅是治疗运动引发的“跌打损伤”吗?厘清这两个误区,才能理解为什么要进一步推进医体融合,继而探索建立运动促进健康的新模式,促进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和挖掘大健康产业的“蓝海”。在不久前的一次座谈会上,陈世益参事在发言中为“健康上海”开出一张“运动处方”——不仅能“治病”,更有着丰富发展内涵,每个人都值得拥有。

陈世益参事除了担任上海市政府参事,还是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主委和复旦大学运动医学研究所所长。在临床一线,陈世益既关注到不合理运动给身体带来的健康风险和运动损伤,更关注合理运动对身体带来的健康益处。

近年来,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运动医学中心,运动损伤的年门诊量增幅达50%,门诊病例中需要手术治疗的达20%,大多与运动不当或运动意外有关。但合理运动给身体带来的益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实际上,科学运动不仅仅是胖子的事,更是所有追求健康人的事。陈世益了解到,由上海体育学院领衔的杨浦区“社区健康师”项目在殷行街道开展的一项针对老年人医疗费用的跟踪调查显示,在开展运动健康指导后,他们在半年间就医总支出减少6500元。数额虽少,却足以说明运动对健康带来的益处。

2020年9月,习近平在京主持召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并强调,要推动健康关口前移,建立体育和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对此,陈世益由衷感到运动医学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医体结合也有了更加明确的发展方向。他建议,在过去由体育专家主导开展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的基础上,让卫生部门在前置环节更多介入,用医学知识来更好指导体育健身的开展,起到更好的“治未病”效果。同时,也要在各类医学学科中普及运动健康理念和知识,让更多医生了解药物、手术等传统治疗手段以外的另一条治疗有效途径:科学运动。

医体结合,可以培养“运动健康师”“运动康复师”等新的复合型人才,还可以参考国外做法,对健身教练等从业人员开展运动医学知识培训,让他们成为有资质要求的“健康或医疗辅助人员”。同时,陈世益与多名参事共同建议:打破行政篱笆,制定有利于医体结合的医体联动工作机制和激励机制。在三甲医院开运动促进健康门诊,鼓励医生在为病人诊疗时开具运动处方,同时,体育部门要将已有的全民健身服务资源按照非医疗健康干预的开展模式和工作要求加以整合,让医生的运动处方可以通过运动健康师、社区健康师的实操得以落地。

在推进医体融合、开展“健康中国”建设的过程中,陈世益认为上海有良好基础条件,更应抓住机遇,率先开展探索。将健康关口前移至健康维护和疾病治疗,推动形成医体融合的疾病管理,建新型医疗服务模式,对国家医保体系建设、合理使用药物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深化“医体融合”还能推动新的职业和行业发展,具有很大的社会发展潜力。

创建“虚拟学校”

迎接第三次教育变革

●参事建议 建设教育专网,普及智慧校园,创建上海虚拟学校,使学生离开校园回到家里,也能通过智能学习平台保持着时时连接、处处联通、高频互动的学习场景。同时,教育部门要建立全学段、全学科的数字教育资源开发机制。

让青少年多在信息化技术的大海里畅游,才能跟上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华师大终身教授袁振国等多名市政府参事建议,在2020年线上教育爆发式增长后,应继续保持其良好的可持续发展势头,而且,应该从制度层面加强顶层设计,推动线上线下融合教育,推动教育形态、教学方式和管理方式的转型升级,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惠及所有学生,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同时,促进个性化、自主化学习,实现教育质量的大幅提升,实现“人人皆学、时时可学、处处能学”的历史性转型。

袁振国参事指出,人类经历了两次教育大变革。第一次是3000年前学校的诞生,人类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正式开始;第二次是300年前班级授课制的确立,教育效率得到极大提高,有教无类成为可能,但也带来了标准化、单一化和学生被动接受等弊端。今天,人类即将迎来第三次教育大变革,即充分发挥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优势,实现大规模的个性化教育。线上线下融合教育正是第三次教育大变革的起点。2020年,我国成功实施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在线教育,实现了“停课不停学”,教育理念、硬件系统、软件平台、教学方式、资源建设、师资水平等都得到了明显提升,为线上线下教育融合发展,促进教育形态和育人模式的改革,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一大批线上教育企业也获得爆发式增长。

不过,根据参事们调查,在疫情平稳后,继续保持线上教育的教师不到10%,“慕课”“翻转课堂”式的线上教育新形式也越来越少被采用,参事们担心,上海会就此错过促进教育跃上历史新台阶的良机。

袁振国提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战略目标,这是我国教育发展到新的历史阶段的全新要求。参事们建议,建设教育专网,普及智慧校园,创建上海“虚拟学校”,使学生离开校园回到家也能通过智能学习平台保持着时时连接、处处联通、高频互动的学习场景。同时,教育部门要建立全学段、全学科的数字教育资源开发机制,重点加强支持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源建设,完善资源更新、资源筛选和资源评价机制,推动数字教育资源共创共生、共建共享,形成学校教育的“数字孪生”形态。

政府还可采用政产学研结合的方式,支持高校、科研机构、高新企业、学校等各方加强合作,开发智能教育平台、学生数字画像和课程知识图谱,形成适合学生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学习目标。

呵护乡村肌理

高品质走乡村振兴路

●参事建议 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不能一味打造翻版城市的附属小镇,也不能仅仅停留在搞农家乐、渔家乐的层面,而应以保护乡村建筑文脉、地域历史风貌为基本出发点,保留乡愁记忆,打造城市后花园。

如果说永不拓宽的马路是上海城市文脉的重要基因,那么,因着农业生产、生活特点世代沿袭形成的自然村落,便如同乡村的肌理,是乡愁的根。市政府参事、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总建筑师汪孝安认为,上海的乡村振兴之路不能重蹈一些城市在大拆大建中失去文化记忆的覆辙,在村落更新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关注满足表面粉饰,更要呵护乡村肌理,唤醒沉睡资源,借鉴社区支持农业的模式,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和业态管理机构,以大城市对周边区域的“溢出效应”,打造田园综合体,让乡村成为农民的富裕家园和城市人的后花园。

曾在东北插队落户当过近9年农民的汪孝安始终情系土地,关注着上海郊区新农村的发展。他感到上海仍较缺高品质、成规模的乡村新业态,城市后花园的功能还不够完备和丰富,所以才会出现进出崇明岛的长江隧桥“逢节必堵”情况。事实上,城市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退休经济”“抱团养老”等现象的出现,给上海郊区带来了很大的发展机遇,不仅可以让农民通过经营民宿等获得收入,还可吸引本地青年回乡创业。

汪孝安认为,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不能脱离农村和农民,一味打造翻版城市的附属小镇,也不能把乡村振兴仅仅停留在搞农家乐、渔家乐的层面,而应当以保护乡村建筑文脉、地域历史风貌为基本出发点,保留乡愁记忆,打造城市后花园。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