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7日 星期六
心态 柳溪归牧图(中国画) 儿时的年 沉默与高手 新年,煮一壶养生茶 动物的道德境界 天上之水
第12版:夜光杯 2021-02-15

动物的道德境界

郭树清

我自幼在家乡崇明岛长大,在那里度过了童年、少年和部分青春岁月。经历让我深知动物是怎么爱它们的后代的。你会感动、感悟。

在乡间时,最常见到的动物是猫与狗。它们生下幼子后,对幼子可谓是百般呵护、精心抚养、慎之又慎。首先是幼子的窝,那是任何人都不能随意动的,即使是主人也不能动的,动了也会翻脸的。猫妈、狗妈们只要发现自己幼子的窝被人移动过,就会立即搬家,另找安全隐蔽的地方把幼子藏起来,以防止意外和不测。其次,如有人当着狗妈、猫妈的面抱走它们的幼子时,妈妈们会不顾一切地争夺回自己的幼子,急了,还会做出舍命拼杀和绝命方休的极端举动。因此,在乡间,狗窝、猫窝是它们的安乐窝、避风港,一般不易被人们发现,即使被发现了,人们也躲避着不会去打扰的。

那时候,在乡间,家家户户都养鸡、鸭、羊等家禽家畜,可以说它们是乡间百姓最为亲密的朋友,它们与农家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贴补家庭开支的小银行,我家也不例外。母鸡、母鸭和猫狗一样,当它们的幼子遭受猫狗等动物欺负时,它们会奋不顾身地扑上去加以保护,并极力将猫狗赶走。此时,也常常看到母鸡母鸭在争执过程中被猫狗抓伤的场景,但它们却在所不惜,展示着战胜后趾高气扬,洋洋得意的神态。

母羊生下幼子后,总是与它形影不离,直到小羊羔长大可以自己食草断奶时,人们才将它们母子分开。而它们母子离别时的情景让人感动,羊妈和羊羔之间难舍难分的叫声是那样的撕心裂肺,几天下来,各自都消瘦许多,看了让人心痛。

鸟类呢?记得上小学四年级时,在春暖花开季节的一天,放学后我与几个同学到学校附近的竹林里掏鸟窝,当一位同学爬到筑在竹竿顶上的鸟窝里掏小鸟时,被鸟妈发现。鸟妈妈争夺、制止,拼却全力保护自己的幼鸟。先是发出尖叫声,示意掏鸟者赶紧离开;再是拉屎,对掏鸟者进行强烈抗议;最后是攻击,此时的鸟妈不顾一切地来回扑到这位同学的身上又啄又抓,直至把人赶走才罢休,以致这位同学不但掏鸟不成,反而使脸上、手上多处被鸟妈抓伤。

记忆中,几十年前的乡村,生活条件艰苦,各家子女又多,但一家人的家庭氛围却总是亲亲热热、和和睦睦,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受了动物热爱后代的影响。农村父母特别爱子女那是真的。

那些更巨型的动物呢?比如母象,它们在哺育幼象的过程中,幼象经常会遭到狮子们的攻击,此时,温驯的母象总是忍无可忍,变得骁勇善战,跟凶恶的狮子决一死战,同时,母象还有着超常的记忆力,寻找机会对吃掉幼象狮子的后代进行疯狂的攻击和报复。也同样看到那些牛、马、羊等食草动物,当它们的幼子受到老虎、狮子等威胁攻击时,总会不惜一切代价,拼个鱼死网破,甚至舍去宝贵生命,也要尽力夺回自己的亲生骨肉。有的尽管不是自己亲生的幼子,在危难之际,也会本能地伸出援助之手,与来犯者展开殊死搏斗,保护自己族群幼小的生命。

中国有句谚语叫作“虎毒不食子”。说的是在动物世界里最凶猛且残酷无情的老虎、狮子等,尽管它们残暴,但对待自己的幼子不会去伤害,而是历经千辛万苦,也要呵护它们。

它们没有语言功能,但可以发声。它们一代一代好传统是通过什么遗传下来的?想想很有意思。

“乌鸦反哺”也是一个熟知的成语,道出了动物的道德境界。还有“狡兔三窟”“狐假虎威”“狗仗人势”“狗急跳墙”是说动物智慧的。它们也有主旋律,那就是骨肉亲情。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