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之
年岁上去了,爱读的书越来越少。这里面有两个原因,一是内因,年龄增长了,感兴趣的领域却越来越少了;二是外因,随着现代化步伐快速迈进,书的海洋里漂浮的垃圾物也越来越多。记得董鼎山晚年写过一篇叫《兴趣》的短文,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读书亦然。
不过,我最近读到两本感兴趣的好书:《咖啡文录》和《咖啡地图》(均孙莺编选,收入张伟主编的《海派文献丛录》),我譬喻它是被污染了的“书的海洋”中两朵绿色的浪花;这两本书又像是“洋场咖啡馆”两扇中式的大门。走进去,选一个惬意的咖啡座,慢慢地品,静静地看。生怕一口气读完,生出无书可读的感慨來。
我在上海生活了七十多年,平素喜欢阅读上海史著作,尤其爱好收集与阅读洋场咖啡史料。尽管挖掘史料如同觅宝,是件非常有诱惑力的事,但它的艰辛也是可想而知。过去没有电脑、电子书、数据库之类先进的技术,查询资料要去图书馆,从登记、寻找、复印,要花费很多时间,还要吃尘埃之苦,有的时候花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还找不到一份你所要的资料。真是茫茫大海,一叶扁舟漂浮,何处觅宝?
《咖啡文录》《咖啡地图》两本书,把我多年想觅的宝藏一下子小山般的堆在了我的面前,令人惊喜不已。
我统计了一下:两本书一共收录的洋场咖啡文录400余篇,时间跨度从上海开埠到新中国建立长达百余年。大报小报,凡人名士,林林总总,目不暇接。正如学者陈子善评价:“虽然还不敢说已经一网打尽,八九不离十却是肯定的了。”这是丰硕的成果,是对编书者艰辛劳动付出的肯定。尽管现在已经有了电脑、数据库,但大量的名不见经传的小报、小刊仍然需要用原始的人工操作法,从故纸堆中去寻觅、筛选、编目。如此的“八九不离十”的大成,其劳作态度可圈可点。我相信,有了这种愿作铺路石的精神,假以时日,这“十中一二”也能挖出,我们期望的《洋场咖啡文录大全》可闪亮登场也。
读400余篇文章,就如同你在与400余位“老上海”一起喝咖啡、聊天,听他们讲洋场的咖啡馆故事,领略旧上海的经济、文化、民俗风情,让我们后来人走一遭我们无法游历的洋场大街小巷:“酒吧一条街”(朱葆山路)“神秘之街”(四川路)“小维也纳”(犹太人集聚地提篮桥、唐山路)“咖啡一条街”(虞洽卿路)“东方香榭丽舍”(霞飞路)……大大小小的咖啡馆(店):DDS、凯司令、飞达、梦萝、爵士、卡夫卡斯、米高梅情人、文艺复兴……去看托斯卡舞蹈、欣赏卡琳娜歌喉;看算命的印度女巫的巧言令色,也听落魄的俄罗斯小提琴手离乡背乡的哀伤。时光倒流,梦幻神游,让我们回溯黑白年代的繁华与畸形……
读《咖啡文录》《咖啡地图》,让我度过了美好、愉快的阅读时光,让我有幸与众多“老上海”一起品尝往日洋场咖啡的芳馨。感谢编者的辛勤付出,也真诚期待,在这两本书的基础上,再接再厉,编辑出类似的好书:《西餐文录》与《西餐地图》。西餐与咖啡都是伴随着洋人的到来而来的,咖啡是西餐的关门篇、必备品,因此,洋场的西餐文录、地图也一定会与咖啡文录、地图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同样会让读者感奋。
热切地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