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苏浙皖再次联手,共同推动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建设总体方案,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定位成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升我国对外开放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的重要载体。
“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要显著提升服务长三角和联通国际的能力,加强服务长三角的功能平台建设,推动要素交互融通,促进公共资源普惠共享,为长三角走向国际提供商务、贸易、交通等领域的高端服务。”
——《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提出。
“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形成了从浦东到浦西更加全面的开放格局。将在长三角一体化中形成联动发展的增长极,通过相互借力提升长三角区域开放水平,成为内循环和外循环间的有效衔接。”
——商务部研究院副院长张威表示,建设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对于上海乃至长三角地区的开放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向北主要是工业,向南主要是文化、新兴的服务贸易、数字贸易。原来只是上海一枝独秀,现在把江苏以及浙江几个地区联系在一起,同时安徽合肥地区给上海提供了产业基础。”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余淼杰认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设立能提纲挈领地将长三角资源更好统筹结合,长三角地区“前店后厂”的商业模式将更加明显。
“持续放大‘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溢出带动效应’和‘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功能’并提,打造联动长三角、服务全国、辐射亚太的进出口商品集散地,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更好地配置全球资源。”
——《上海“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方案》的出台,标志着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成为继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之后,承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又一重点区域,进入了3.0版发展新阶段。”
——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王华杰表示,总体方案系统构建了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顶层设计和四梁八柱,同时对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在空间、内涵、能级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拓展和战略性提升。
“作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核’,虹桥商务区将坚持扩大开放、深化开放、引领开放,发挥对内对外开放两个扇面的枢纽作用。”
——虹桥商务区管委会副主任陈伟利介绍。
“国家要求长三角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如果把双循环发展格局看作一个‘8’字形,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功能就相当于‘8’字中间的连接点,是连接国内国际市场、内需外需的必经通道。”
——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刘志彪认为,通过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将实现生产要素包括能源、资金、信息、科技、人员、产业等的交流和能量交换,畅通循环通道。
“嘉兴在高质量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工作中不能仅仅立足于融入上海,应该放眼于整个长三角区域。在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南向拓展带建设中,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特色,主抓重点,形成亮点。”
——浙江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陈建忠指出。
“面积7100多平方公里的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从地理位置上,它与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无缝连接,在互动和带动中,也能辐射到安徽,既是对外高水平开放的枢纽,也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枢纽。”
——华东师范大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研究中心主任曾刚表示,安徽在虹桥开发区有一块地,一期近3万亩,这种方式让安徽能够共同推进建设。
“如此直接融入的方式,既能带动相城下一步发展,同时也为上海虹桥带去了人流、物流、资金流和商流。”
——苏州市相城区委书记顾海东表示,近年相城与上海虹桥架起了资本协同、平台协同、产业协同的桥梁。根据总体方案,苏州相城地处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一核两带”发展格局中的北向拓展带。
“苏州相城的枢纽位置可谓‘左右逢源’:通过对接上海的科研院校和研发机构,可以嫁接技术成果,从而解决企业在生产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难题;而通过在上海设立相关的研发中心和办事机构,又能够深化人才应用合作,增强企业团队的实力。”
——苏州仕净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叶说。
吕倩雯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