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月到来的“世界地球日”,上海文艺舞台即将推出一系列汇聚歌剧、芭蕾舞、民乐的主题演出,将“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理念注入作品……受疫情影响,在全球演艺市场都遭遇重创、疲软不振的情况下,上海的艺术舞台率先迎来了“绝地反弹”,这得益于中国抗疫的阶段性成果,也离不开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以下简称“艺术中心”)这样的文化演艺机构所做出的努力和探索。
作为上海打造“亚洲演艺之都”的主力军,昨天,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率先公布“十四五”发展规划。到2025年,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要建设成为中国最具品质与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演艺机构,成为品位蜚声沪上、品质引领全国、品牌享誉海外的文化新名片。
“破圈”和“入圈”是艺术中心“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的两个关键词。“破圈”即突破现有的观众群,借助口碑和网络力量,实现内容出圈、产业出圈、树立行业新标杆。而“入圈”则意味着深入市民观众的生活圈,让艺术在精神层面打动他们,让剧场和他们的生活空间交集。
未来,上海大剧院释放升级原有建筑潜力,成立集餐饮、咖啡、图书、文创、展览、影像、亲子活动为一体的“A+艺术空间”,打造全天候演艺舞台。从去年底开始,艺术中心已经尝试推出“沉浸式芭蕾”等演出产品,下一步将启动在上海音乐厅设立经典民乐驻场演出的计划,拓宽文旅新场域,让剧院从文化消费地成为城市旅游目的地、网友必到打卡地。
发展规划提出,将从原创剧目品牌、国际节会赛品牌、公益文化品牌、剧院管理品牌等四项品牌塑造为着力点,激活发展新动能。
据中心党委书记、总裁张颂华介绍,“十四五”期间,艺术中心还将以上海大剧院的剧场优质管理资源为资本输出管理服务,运营好上海西岸大剧院,杨浦大剧院;努力走向长三角及全国市场,擦亮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的管理服务和输出的金字招牌;超前谋划上海大歌剧院的未来运营,在上海形成并夯实一江两岸多边开花的剧场空间布局。
未来,艺术中心还将拓展表演文化艺术和新领域的融合,以文化+旅游、文化+教育、文化+金融、文化+科技、文化+大数据等相融合的新业态新模式,引导演艺和文创的融合。同时,加强线上和线下的融合。中心将加速数字化发展的进程,做优做精现有线上演出和艺教品牌,鼓励旗下单位的创制演出提前做好线上展播的规划;推动更多名家新秀精品力作通过国际合作平台达成“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
本报记者 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