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张炯强)新学期《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第一课,上海交通大学兼职教授严胜雄把党史教育带入农科专业课堂。课堂上,她带领学生重温百年党史,感悟党带领人民解决“三农”问题、实现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引发学生共鸣。2019级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生戴一非谈到:“听完今天的课,我深深意识到今天的一切都来之不易。作为新一代青年人,我们应该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为国家农业发展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这是上海高校将党史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的一个缩影。
上海高校在全国率先提出课程思政理念,课课皆思政,将专业教育纳入思政育人体系。建党百年之际,党史学习教育进课程内容、进教学过程、进队伍建设,有机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让红色基因代代传承。
全市本科高校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宣传阐释中共百年的奋斗历程,努力打造学生追捧的“金课”。支持高校挖掘革命遗址、档案资料、校史校训等资源,开发各具特色的课程教学配套资源。比如,上海音乐学院汇编《初心与使命——歌声中的中国共产党》歌曲集,用特定题材的歌曲回顾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寓党史于美育之中。
党史教育如何有机融入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各高校各有妙招——华东政法大学“侦查学原理”课程,讲授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侦查体制发展变迁,弘扬红色法律传统文化。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材料学概论”课程,结合党史谈成材,凝练出党史与材料学的诸多共性内涵。复旦大学新闻学专业课程开展沉浸式教学,组织学生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共产党宣言》展示馆等场馆,现场教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中国与时俱进、发展创新的历程。
教师是育人的主体,上海高校实施课程思政金课名师打造计划,推出一批院士、“长江学者”、国家级教学名师等带头领衔的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推动专家学者将党史融入专业课堂。上海交通大学将编写《院士谈党史》,激励带动中青年教师学党史、讲党史。上海外国语大学专业教师开设多语种《中外时文选读》等课程,组织学生参加“多语种青年志愿者活动”,用世界语言讲述中国故事。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认为,大学更要上好党史课,关键是要让不同类型的教师都能发挥特点和优势,年轻教师以贴近学生的语言赢得学生、学术骨干用独特的专业视角吸引学生、老教师在言传身教中影响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