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9日 星期日
新书速递 传奇徐寅生书写《我的乒乓生涯》 奏响童书的时代主旋律 文学,回归心灵之路 一场传统文化与山川湖海的盛宴
第10版:星期天夜光杯/读书 2021-03-28

一场传统文化与山川湖海的盛宴

——读《古诗词遇见中国地理》

◆吴琼

近年来,央视热播的《中国诗词大会》掀起了一股诗词热潮,在这股热潮的影响之下,古典诗词和文化的现代解读亦成为近些年图书的热门选题。

针对传统文化中古典诗词的出版物,近些年选题众多,态势火热,与此同时也存在较为严重的重复出版现象。一方面,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受众群体有着对于诗词了解与认知的文化需求。另一方面,部编版语文新教材大幅增加了古诗文的比重,这意味着未来的语文教育将更加注重培养青少年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基于此,近些年古诗词类图书出版物众多,但质量却良莠不齐。

古典诗词中蕴含着不同维度的广阔视野。杨金志老师的这本《古诗词遇见中国地理》从地理的视角出发,用地图诠释古诗词中的文化内涵,从故事传说到诗词文化,从地理概貌到人文景观,全面解读古诗词中出现的地理知识,以及诗词本身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历史内蕴。

就阅读体验而言,本书妙处大略有三:

一是在于诗词与地理的结合并不生硬,反而水乳交融。比如,在阐发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的文化内蕴时,作者写道:成都为什么生态良好、宜人宜居?首先,它具有优越的自然和地理禀赋。成都位于四川盆地内,盆地北部的高山阻隔了来自北方的干冷空气,而盆地的形状又有助于水汽聚合。因此,成都所在的蜀地降水充足。其次,在于人类的辛劳和智慧。早在战国时期,秦国李冰父子就在成都平原西北部营建了都江堰工程,巧妙地利用江流和沙洲,合理分流岷江江水,用以灌溉和防洪,令成都平原旱涝由人,成为著名的“天府之国”。

与以往注重对早春生机画面的诗意阐发不同,作者从成都的自然地理位置出发,分析了地理地形与人文工程开发给城市带来的优越条件,由此更易使读者理解诗人在诗中描绘的这幅欢快明亮景象背后的地理背景。

二是对古诗词中出现的人们司空见惯却不以为然的点滴进行阐发,以小见大,深入具体。

三是作者从容不迫地通过明白晓畅的语言,把艰深的古诗词讲得生动鲜活,让人不忍释卷。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在旁观者的眼里,这江岸高峡上独坐的,不过是一个糟老头子:两鬓斑白,头发稀疏,满脸褶子,一脸愁容,浑身是病,吃药戒酒。他自己恐怕都没有意识到,这一次稀松平常、无人见证的“登台”,正是千古诗圣的“加冕礼”。

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出诗人内心的痛苦和郁闷程度之深,晚年杜甫的凄凉形象跃然纸上。书稿行文,看似洒脱随意,实则背后体现出作者化繁为简、善用通俗语言的功底。

与传统的诗词编排按年代或题材、体裁的分类方式有所不同,这本书基于空间顺序和地理景观类型进行体例编排。目的是从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角度更好地展示古典诗词的精神内涵和文化世界。书中精选的100篇(组)古典诗词,内容涵盖诗经、乐府、唐诗、宋词,将地理知识与诗词赏析融会贯通,将锦绣河山与诗人故事一一并举,将诗和远方娓娓道来。

如何使古诗词类图书在传统文化遗产中获取现代生命力,是一个值得出版人深入思考的问题。中华文化的传承与更新,需要一代又一代出版人的不懈努力与文化坚持。是著可圈点处甚多,区别于其他名目繁多的古诗词类图书,又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使传统文化得以丰富和传播。

中国人应该建立一种品读诗歌的生活方式。在诗歌的海洋中徜徉,仿佛遥远的记忆被捡拾起来。而从地理视角重新解读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人文故事,则更有助于我们立体、直观地感受古典诗词永恒的魅力。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