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馨 摄
“如果问我是怎样的人,那就来看我的作品吧!我想表达的都放在设计里了。”上海“一江一河”贯通工程、嘉兴“九水连心”滨水项目……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钟律,一聊到自己的创作,立刻打开话匣子。她不喜欢被贴标签,一如她总在空间的局限里寻找无限的可能,以红色故事“链接”美好生活,用创意传承红色精神。
跨界者 多处埋“彩蛋”
最近,钟律受邀牵头设计浙江嘉兴“九水连心”滨水文化景观河道项目(见图①),这也是嘉兴市政府与上海建工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作为土生土长的上海人,钟律认为,江南是故乡,上海和嘉兴南湖是共产党梦想起航的地方,这是自家的事。
为了有创意地传播红船精神,崇尚克制审美的钟律大胆创新,打造融“视、听、闻、品、触、心”六感体验于一体的公共空间,希望将设计和生活自然连接。
自从主持设计黄浦江两岸沉浸式光影音空间获得成功之后,她在“九水连心”项目中继续探索建筑空间和光、音的互动,埋下不少“彩蛋”。她请法国设计团队尤克组合(Yokyok)创作的装置艺术作品《河塘纤书》,以嘉兴地图为基底,提炼水系元素,仿佛打开一本城市之书,作曲家罗威为此谱写了《水之心》。她正和比利时迪穆(dm)团队为嘉兴运河畔的工业老建筑打造“茧厂空间光雕秀”。
设计是和人的交流。她期待更多人参与“九水连心”项目:面向长三角征集嘉兴主题家信,将公开展示,筑起“记忆墙”;上海关爱基金组织联动嘉兴、上海特殊学校孩子和上海美术学院师生共同创作;首次引入“盲文诗牌”,让视障者能“看到”城市美景……
钟律说,传递红色能量的方式有很多种。未来人们在绿色智能步道上散步,在滨水疗愈驿站休闲,也许会想到:我们能为后来者做什么?
设计师“秒回”是习惯
从业26年,钟律携团队设计的作品遍布全国,从黄浦江到苏州河,从长江、湘江、赣江到珠江……
专注投入,是很多同事对她的评价。睡觉以外,她都扑在项目上。哪怕“不算忙”的日子,她仍习惯工作到0点,然后6点就起床。手机24小时待命,所以同事最服她“秒回”。不管多晚,她都能第一时间“响应”工作。“很多时候要对接国外,有时差,所以夜里工作再正常不过了。”
现场是设计师的灵感之源。钟律周末不是在出差,就是在去现场的路上。少数能放空的周末,也被她用来工作:梳理过去一周的问题,计划下周团队具体安排,头脑风暴,广泛阅读……她随时随地在学习,恨不得每天变出72小时。
她不认为工作挤压了生活时间,反而享受这份工作,能将感性的艺术和理性的规划相结合。更重要的是,在她心里,有个人一直给她动力——她的外公,已故国内著名规划师吕光褀。吕光褀曾任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参与编制《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工作,并参与人民公园、上海火车站等诸多设计规划项目。加班似乎是“祖传”的,外公休息天都要去铜仁路上的“绿房子”办公室,当时才5岁的她就对那些图纸备感好奇。空闲时,外公妙趣横生地讲着设计故事,她听得津津有味,期待着长大了也要做这份有趣又有意义的工作。
领路人 滋养新青年
钟律2003年创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院,整个团队从最初的5人小组“壮大”到130人大家庭,成员平均年龄不到30岁。作为党员,她相信红色精神能滋养年轻人,身教胜于言传。
今年初惊艳亮相的苏州河静安段公共空间,是由钟律带着15人项目组规划设计的。这群年轻人多为新上海人,此前较少接触上海历史和本地红色文化,如何为流淌红色血液的苏州河做好设计呢?
她挤出时间,带团队去四行仓库拍照采风,边拍边和他们分享“观看之道”:除了整栋建筑轮廓外,窗户花纹、砖块纹理、墙上弹孔等都是历史遗迹,也是值得挖掘的细节,更能体现独特的设计感……一路上,年轻人对这段保家卫国的往事感慨不已。
为了丰富设计细节,钟律还拉着团队看电影《八佰》。有组员留意到片中四行仓库窗上有三角形花纹,提出如果用在四行仓库段河边栏杆上,既别致又呼应历史。但是这款花纹有据可考吗?仅凭现有建筑已无法确认。年轻团队通过海量资料搜索,终于在一张黑白照片中得到印证。
施工阶段,为确保方案精确,设计师在户外“蹲点”了一个半月,通宵加班是常态。当时恰逢寒潮,每天在潮湿的河边工作,他们没叫过一句苦,“和四行仓库保卫战相比,这算得了啥”。现场坐镇的钟律心疼又欣慰:“经受淬炼的队伍,战必胜!”
近年来,钟律团队先后获得上海市总工会工人先锋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等荣誉。有时,荣誉也是考验,该如何自处?这时,她会抬头看一眼办公桌上外公的照片——端坐在“绿房子”前的老人,沉静如水,使命尽在不言中。本报记者 肖茜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