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 骏
最近听闻某商业特色街要拆除的消息,联想起之前一些特色街市的拆除或拆迁。虽然尚未步入老年,但作为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在满满的儿时回忆中不免有些伤感。
城市更新是任何国家都在做且应该做的。纵观城市更新工作做得好的国家、地区、城市,都会以十年或数十年为一个周期,分地区、区块、街区定期更新相关区域内的基础设施和建筑物。城市更新是保证城市基础设施常用常新、建筑物经久耐耗的必需之举。
上海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以商业开发为主、市政工程建设为辅,对市区各街区、各片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更新工作。在持续数十年大规模的城市更新中,大量曾举家甚至几代人共同蜗居于斗室的数以百万计的市民搬进了宽敞明亮、设施齐全、生活便利的新居之中。可见,上海数十年来开展的城市更新工作,足可谓大快人心、深合民意的良政。
在被拆除的区域中,有一类比较特殊的对象,那就是特色街区。
特色街区主要指具有多年历史传承的、能够代表其所在城市文化内涵、地域特点的商业街市,包括餐饮、农副食品、服装家化、花鸟鱼虫、五金小物、书报文玩、游艺娱乐等各行业特色店铺集聚的各类商业街市。长达数百载、短则数十年,这些特色商业街市,长期承载着周边居民、游客的便利生活、日常购物、假日休闲、旅游观光等多项功能,是所在街区、整座城市乃至所在区域不可或缺的重要城市功能节点。
随着城市更新工作的不断推进及城市服务样态的不断提质和迭代,原本分布于各地各街区、片区的上述大量特色街市也纷纷被改造、拆除或拆迁。在这一过程中,这些已被拆除或等待拆除的特色街市的文化价值反而得以显现,这就是很多特色街市在被拆除前后往往会迎来消费高潮的原因,市民、游客于此时蜂拥而至并热情购物的最根本原因往往出于眷恋和不舍,简而言之就是出于文化消费需求而非刚性消费需求。从这一意义上而言,这一变化趋势和新发特点正好与国家大力提倡文旅消费及着力发展文旅产业的大政方针是高度吻合的。
因此,对于特色街市,如能以某种形式的保留甚至原地保留,从中长期观之,考虑到其自身所具有的上述潜力和辐射带动效能,显然可以为所属行政区划带来极大的经济增长潜力,不失为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载体、有力抓手、储备工具。
几十年来上海对于特色街市的城市更新也有过诸多成功范例,如豫园城隍庙商圈及各区尤其是远郊各区的特色古镇老街等。因此,对于诸如中央商场、成都路花鸟市场等待拆及已拆的沪上特色街市,我们完全可以借鉴上述成功模式,在今后的城市更新工作中,对其翻新如旧,而考虑到建筑物的原地翻新技术日臻成熟,可以考虑并不拆除这些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建筑物,代之以在其基础上予以牢固、翻新和基础设施升级,以不伤筋动骨为前提,使其老树发新枝、获得新生,成为所在地区的文旅消费的重要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