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郭剑烽)本市侵犯知识产权案件犯罪产业链日趋成熟,各环节深度分散隐匿;互联网仍是知识产权犯罪高发领域,黑手已伸向“直播带货”经营模式。在世界知识产权日来临之际,上海市检察院今天上午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2020年上海市检察机关办理的知识产权犯罪案件的相关情况和特点。
罚金最高额1200万元,商标权类案件量增幅最大
据介绍,去年全市检察机关受理侵犯知识产权案件量大幅上升,办案效率显著提升。其中,全市检察机关受理侵犯知识产权审查逮捕案件866件2139人,案件数及人数分别同比增长95%、123%;受理侵犯知识产权审查起诉案件671件1415人,案件数及人数分别同比上升40%、27%。其中,商标权类案件量增幅最为明显,增长76%。
犯罪主体特征有变化,共同犯罪、单位犯罪显著增长。2020年,在全市检察机关提起公诉的602件侵犯知识产权案件、1289人中,参与共同犯罪980人,占总人数的76%,同比增长126.8%。
2020年全市知识产权公诉案件生效判决407件816人,其中,判处三年以下(包含三年)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人员占比90.2%,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占比79.17%,平均罚金数额19.55万元,同比上升8%,罚金最高额达1200万元。此外,2020年生效裁判对涉及食药品领域的商标犯罪的3名被告人及长期从事著作权犯罪的4名被告人依法适用禁止令与职业禁止。
从这些案件中发现,侵犯知识产权案件犯罪产业链日趋成熟,各环节深度分散隐匿。上下游产业链进一步延长,制假地与销假地往往分散多处,彼此联络更加隐蔽,犯罪参与主体增多,对侦查取证、行为定性、数额认定都带来更大挑战。
同时,互联网仍是知识产权犯罪高发领域。依托互联网实施的知识产权犯罪具有隐蔽性强、传播迅速等特点。出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其场所已由线下转为线上,通过电商平台、社交软件等媒介更易兑现假货利润。
商标犯罪对象多样化,新型案件频现
值得一提的是,商标犯罪对象多样化,新型案件频现。2020年,本市检察机关先后办理了本市首例假冒组合商标、地理标志集体商标、取得领土延伸保护的国际注册商标等新类型案件。在首例假冒地理标志集体商标案中,被告人假冒的“BORDEAUX”(波尔多)商标系法国波尔多葡萄酒业联合会在我国注册的地理标志集体商标,本案是上海市检察机关建议行政执法机关移送犯罪线索的典型案例。
需要关注的是,“直播带货”组织化运营,共享经济下售假风险凸显。随着网红经济新业态日趋成熟,售假团伙也将触手伸向这一领域。犯罪团伙利用“直播带货”经营模式,内部分工明确,数名被告人分别负责对接商家、筛选直播商品、安排主播档期、管理直播后台链接,以及负责售后和粉丝群维护,给消费者造成正规经营、正品销售的假象。
玩具、影视、软件成著作权犯罪多发领域
影视作品依然是侵犯著作权案中最为常见的犯罪对象,常见有“服务器”侵权模式和“深度链接”侵权模式。前者由于运营成本较高,更多呈现公司化经营;后者仅需破解链接技术即能实现侵权作品的传播,故更多呈现单人作案。
2020年,侵犯玩具著作权类案件在全部著作权类案件中占比27.4%,玩具已成为主要犯罪对象之一。
破坏技术措施、侵犯音频著作权等新类型案件不断出现。还出现了以“比特币”等电子“货币”进行犯罪资金支付的新情况。由于“比特币”等加密电子“货币”具备匿名属性,无法追查到交易人身份情况,因此在部分著作权类案件中成为犯罪资金往来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