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9日 星期五
个中滋味 (中国画) 停车免费 情与理之间的徘徊 种竹记 告别渡口 祭拜与慰问
第11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2021-04-25

祭拜与慰问

吴 霜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我们中国少数民族声乐学会刚刚完成了换届程序,赶上了这个特殊的年份,立马围绕建党百年的主题展开系列活动。

第一个活动就是去到房山,一是到当地窦店——北方唯一一个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扫墓,之后就是到陵园附近的襄驸马庄村,给房山区残疾人联合会进行慰问演出。这也是国内疫情基本稳定之后的第一次去农村进行的公益演出。

窦店的志愿军烈士陵园是一个特殊的存在。院落不大,一座笔直挺拔的纪念碑矗立在院落中央,“抗美援朝志愿军烈士永垂不朽”镌刻在碑面上。建立这样一座纪念碑源于当年抗美援朝战争时期,曾经从朝鲜前线转送过来一批身受重伤的志愿军战士,其中还有少数女战士。他们被转移到北京窦店临时医疗点救治,经过二十多天的医疗救助,依然有许多名战士医治无效牺牲,这些烈士中有二十三名是没有亲属来认领遗体的。找不到他们的亲人,这二十三名烈士包括两名女战士从那时起就长眠在这里了。

祭奠之后,我们顺着石子甬道走到纪念碑的后面,看到了二十三座小小的石碑,上面有烈士的名字。七十多年前,这些年轻的战士为了祖国背井离乡,在战场上浴血奋战,回到祖国,却依然没有能够安然回到家乡,他们的身体和精神从此留在了异乡。

这是七十多年前的故事,和平年代中成长的我们无法想象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期?把年轻的生命献给保家卫国的事业,把一腔鲜血泼洒在异国的战场,他们有没有犹豫过?有没有遗憾过?生死关头他们会不会想起家乡想起亲娘?他们没有时间倾诉,没有机会回头,把生命就那样抛了出去,他们显然没有后悔也许根本没有时间后悔。而我们,好像直到亲临了这座墓碑,站在这陵园的中心,才能真切感觉眼前出现了一张张青春纯净的脸孔,面带鲜血,却是在微笑着的。那感觉很真实,以前没有过。

那天,北京空气清冷,天色阴沉。我们一行三十多人走进那个小小的展厅,听一位志愿军战士的后代、也已是人到中年的男士给我们讲述他父辈当年的故事。一行中有十几位在校的大学生,听到这些对他们来说十分陌生却绝对真实的过去,看着他们一反平日的嘻哈逗闹,拧着眉的严肃相,感觉要比平时单听老师宣讲历史受教得多吧?

离开烈士陵园,去房山区设在襄附马庄村的残疾人联合会慰问那里的残疾人士。这是北京远郊的新农村。新修的道路,新建的综合会议厅,精致的小舞台,拥有几个化妆室的后台,这个剧场挺规范。我们学会的歌唱演员们表演了多首歌曲,参与演出的还有一位当地的盲人歌者,他有洪亮的嗓音,清晰的吐字,声效令人震撼。

当你刚刚在烈士陵园祭扫烈士英魂之后,来到表演的舞台,倾听舞台上充满怀念情感的歌声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如果是平日里,你会觉得这就是一次演唱会,你会对歌唱者评头品足,挑三拣四,你是一个懂得歌唱技术的专业人士。但是那天,情况不是那样的,表演者和观众都沉浸在历史的沉重感里。歌声带领着大家进入一种情境,中国如今的强大是怎么来到身边的?每个人都会不由自主地思考,那些残酷而真实的历史啊……

房山区石楼镇的许多领导和村里的领导都参与了这次活动,我印象深刻的是镇党委的焦书记,她是同级别的党委书记中少见的女性领导人。因为是女性,就具备了和许多书记不同的特质。

记得她说:我经常告诉村子里的许多年轻媳妇们,你们得反省自己是不是经常关怀父母?你们孝顺吗?和他们一起吃饭吗?言语之外,她关心的是如今许多年轻人和上一代人的那些分歧,嫌弃老人不现代不时尚,嫌他们抠门小气不卫生……一大堆的不满意。想一想,用最通俗的语言形容,这不真的就是忘本吗?

我们走在村路上,看到的是一片片新栽种的果树,果树下盛开着浅紫色的二月兰,远处有整齐排列的塑料大棚,棚里栽种着有机蔬菜和水果。我们摘了几根带刺的嫩黄瓜,有人直接就放嘴里咬了。还有许多已经成熟的草莓,种类很多,每种摘几颗就是一大盒。我尝了一点,有的酸,有的甜,有红色的,有浅粉的,竟然还有白色的。战争、英烈离我们远去了,今天的生活真的是越来越舒适,越来越现代了。对比之下,祭拜先烈们的英灵确实是件意义重大的事情。我们收获良多。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