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7日 星期六
《百年大党——老外讲故事》百集融媒体产品(27) 一砖一瓦凝匠心  内外兼修展新貌 《光荣之城·红馆新发现》Vlog(3) 百年石库门,何以“正青春”?
第3版:要闻 2021-05-04

百年石库门,何以“正青春”?

——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党支部书记尤玮讲述开馆背后的故事

时隔5个多月,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今日重新对外开放。今晨,见到熟悉又陌生的市民游客,早早候在门口的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党支部书记尤玮感慨万千。

中共二大与中共一大共同完成了党的创建任务。这是一栋藏在石库门里的纪念馆。一座百年老建筑,何以青春焕发?重新开放的它又有哪些改变?尤玮向记者讲述了开馆背后的故事。

“不是做工,而是做功夫”

这几个月,如果你路过中共二大会址面向延安中路的一排石库门头建筑,一定会看到工匠师傅们正在精雕细琢的身影。他们常常天蒙蒙亮就开工,争分夺秒又细致考究:采用上海本地传统修复工艺,人工特制“手作石灰”,寻觅相近年代的砖块,历经12道工序……

“他们不是做工,而是在做功夫。”师傅们的辛勤付出,尤玮每天都看在眼里,尤其是“上海工匠”吴公保师傅的一句话让她记忆犹新,“他说,再过100年,我看不到;但是这个房子,它一定在。”

一砖一瓦凝聚匠心,一百年前的模样今日复现。门楣上,“腾蛟起凤”跃然其上,1922年,代表们就是在这扇门内召开中共二大第一次全体会议;广场前,五星红旗猎猎飞扬,充满活力的青年人排队等候入馆,满怀期待。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重新开馆,尤玮说这是一种最好的见证:“这些青年,就是我们要去讲述与传承这段历史的人。”

有限空间容纳更多人到访

“2009年我们刚开馆的时候,一年接待游客4万人次,到2019年时,一年接待50万人次。”尤玮讲起了一个故事,几年前曾有游客不理解排队太久,尤玮便领着对方走进馆里看了看现状,后来这名游客回到广场上还主动担任起“志愿者”,安抚其他人的焦躁情绪:“是进不去的,人实在太多了。大家遵守秩序啊!”

红色景点近年越来越火,在石库门有限空间里,如何容纳更多人到访?这是纪念馆反复考虑的问题。尤玮说,这5个多月除了对建筑本体进行加固与风貌修复,变得最多的是展陈路线与空间优化。“我们每个展厅都是隔开的,目前采取点位式讲解。”尤玮解释道,观众如潮水般流动,讲解员留守在原地,一边讲解,一边疏导。

大学生、部队军人、医护人员、工匠……重新开放的纪念馆里,身穿不同制服的志愿讲解员站在不同的点位,结合不同的身份,在讲述党史故事的同时,也融入了自己的感悟。

像这样的志愿讲解员,目前在岗服务的有近50人。“给我最大的感动是他们都讲出了自信心和自豪感。”尤玮说,“今年是建党百年,他们不仅在讲述党史,更用自己的讲述传承着精神力量。”

坚守背后是情怀更是担当

“你会不会想她?辅德里的灯塔,她守护着希望……”日前,非虚构戏剧《辅德里》上演。尤玮向记者说起主题曲制作的幕后故事:“我们希望有一个核心的词句反复出现,前期制作时大家开会讨论到:你们还记得1922年在辅德里的那个夏天吗?还记得这些人吗?不能忘记,所以我们要想念、要纪念。”最终,这份感情得以在主题曲中呈现,细腻温柔、直抵人心。

尤玮来到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已整整12年,2009年刚开馆时,工作团队平均年龄不到30岁。坚守的背后是满满情怀,更是使命担当,大家对于辅德里的感情,已然深埋于血脉。

中共中央军委机关旧址、中共中央秘书处机关(阅文处)旧址、中共中央特科机关旧址……这段时间,尤玮还忙于筹备其他展馆的开馆事项。“最近我在学习了解当年秘书处的工作,不禁想到了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过的这首诗:爱书爱字不爱名,求真求实不求荣。多思多谋不多怨,争苦争累不争功。其实,我们文博人也是这样的。”在她看来,他们就是场馆的守护者、党史的研究员、理论的宣传兵,要耐得住寂寞,而不被寂寞所埋没。 本报记者 杨洁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