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9日 星期二
百年辉煌 初夏(插画) 那一年,我学会理解和宽容 “上海之春”的回忆 “智能客服”不该缺了服务精神上的“颗粒度” 给妈妈当个好妈妈
第12版:夜光杯 2021-05-08

“上海之春”的回忆

丁芷诺

记得那是1959年5月的一天晚上,我父亲丁善德在听完“上海音乐舞蹈汇演”音乐会(在那天音乐会上诞生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幸福河大合唱》等多首上海音乐学院的新作品)后十分兴奋,说:“捷克有个‘布拉格之春’音乐节,我要向领导建议办一个‘上海之春’音乐节。”

1960年,上海从此有了以“出作品、出人才”为目标的“上海之春”音乐节。六十年来,“上海之春”伴随着一代代的音乐家成长,“上海之春”也见证了一首首优秀作品的问世,“上海之春”既是上海的音乐活动中心之一,也是一个大花园,是全国以及国内外音乐家交流的平台。

上世纪60年代,还是大学生的我几乎参加了每届“上海之春”的小提琴齐奏、弦乐四重奏、小乐队、大合奏等各种形式的演出,也参与了某些作品的创作。小提琴齐奏《山区公路通车了》、弦乐四重奏《烈士日记》、大提琴协奏曲《嘎达梅林》等优秀的弦乐作品通过“上海之春”的舞台迅速传向全国各地。“上海之春”还举办过小提琴、二胡等全国比赛,记得我写的小提琴独奏乐曲《说书人》就是在第三届“上海之春”上由后来获1963年小提琴比赛第一名的郑石生演奏的。

1988年接到通知,要我指挥一群由上海音乐学院附小的学生组成的弦乐合奏参加当年“上海之春”开幕演出。这群小朋友由六年级学生担任第一小提琴,五年级学生任第二小提琴,四年级学生坐上乐队的座椅虽然脚还够不到地却也在拉第三提琴。那一次是在上海游泳馆举办的“水上音乐会”,水中倒影映出了一群稚气十足的孩子兴奋的表情,如今他们都已成才。其中李柯、谢光禹、袁佳敏、周铭恩、郑炜珉、何林等都成了音乐学院的专业教师,秦立巍成了知名的大提琴演奏家,其他如王小毛、解柳佳、陈琰乐、王灏等都成了各地交响乐团的首席和演奏骨干。

2017年,上海音乐出版社推出了一套“中国作品小提琴百年经典”,这套由我任主编,老、中、青三代人组成的编委会,历经五年收集整理的101首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小提琴作品,展现了百年来几代音乐家的努力所取得的成果,也折射出作为外国乐器的小提琴为中国人民所接受,“小提琴说中国话”的历史。那年参加“上海之春”,我们推出了两场音乐会,一场上演了继《梁祝》以来的五部小提琴协奏曲:有何东、宗江的《鹿回头传奇》,杨宝智的《川江》,黄安伦的协奏曲,王强的《零号》协奏曲以及盛宗亮的《飞飞歌》。在盛宗亮先生亲自指挥,苏州交响乐团的协奏下,人们得以欣赏到来自海南、四川、华北长城关外具有生活体验的优美旋律;也聆听并吸收了作曲新技法,让人耳目一新,具有现代思维的新作品。第二场音乐会集中展现的是小提琴独奏、齐奏等作品。从1917年地质学家李四光写下的第一首中国的小提琴曲《行路难》,到马思聪先生创作的《思乡曲》等大量作品,以及各个时期的优秀代表作,十五位新生代的小提琴家施展了他们的精彩技艺,其中由50名琴童上台演奏的小提琴齐奏《四季调》《沂蒙山之歌》等齐奏曲,最小的几个孩子还不满十岁,令人印象深刻,感叹如今小提琴人才队伍的蓬勃发展。

“上海之春”是上海音乐界的品牌,也是音乐家的摇篮,祝愿“上海之春”永远保持青春活力,经久不衰。

尽管自己多年来在世界多个城市与地区推广演奏中国音乐,但这次在上海之春的音乐会具有特殊意义。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