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9日 星期二
心系经典 手推新人 从宝塔山到《宝塔山》 看中上海“窗口效应”
第9版:文体汇 2021-05-08

从宝塔山到《宝塔山》

沪上院团用精品力作致敬延安精神

《宝塔山》剧照 记者 郭新洋摄

《宝塔山》剧照 记者 郭新洋摄

昨晚,上海芭蕾舞团全新推出的原创舞剧《宝塔山》在上海大剧院首演;而前晚,上海交响乐团“庆祝建党百年红色巡演”在革命圣地延安收官。同为第37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重磅演出,从宝塔山到《宝塔山》,上海的文艺院团,或带着品质新作亮相延安;或用足尖舞出延安故事,在庆祝建党百年之际,以最真挚的情感回忆峥嵘岁月、致敬延安精神。

热火朝天的“开荒舞”、优雅轻快的“纺车舞”、欢天喜地的秧歌舞……昨晚,中国芭蕾舞剧《宝塔山》将观众瞬间带回那片陕北热土,也将进步青年奔赴延安,在那里劳动、成长的场景展现在人们眼前。舞剧主演、上芭演员吴虎生说:“每一场红色芭蕾舞剧演出都像是一堂生动党课,激励着我们创作出更多为人民而歌的作品。”

《宝塔山》讲述了延水河边、宝塔山下,欧洲归来的学子明华、来自上海的进步青年梦安,和千千万万的进步青年,如何用炙热的青春浇灌贫瘠的土地,将自己蓬勃的生命献给这片深情大地的故事。总策划、总导演刘立功说:“当年那些奔赴延安的年轻人,身上有着一种励志精神,他们为追求信仰一往无前的品格,值得今天的年轻人铭记、传承。”

事实上,在这部剧中传承的不止精神、斗志,还有老一辈舞蹈家留下的技艺和能量。懂行的观众说:“芭蕾舞中融入民族舞,这对足尖力量绝对是考验!就像之前的《白毛女》,不是随便哪个芭蕾舞团都能跳下来的。”

确实,舞剧中以群舞来表现劳动场景,不停地跳跃,既要保持芭蕾的优雅,又要充满民族舞的力量难度很高。而上芭之所以能“拿下”这部舞剧,得益于在“传家宝”红色舞剧《白毛女》中的“淬炼”。传承半个多世纪,演出逾2200场的《白毛女》,已然成为上芭“试金石”的经典,将传统文化的基因融入血液,让民族芭蕾的技能和功力注入身体记忆。

上芭舞剧《宝塔山》里,人们看到了《白毛女》的传承;上交“红色巡演”中,展现的是从《红旗颂》到《中国颂》的“接力”。而从宝塔山到《宝塔山》,人们看到的是无论过去多久,那曾为理想燃烧的青春、曾为信仰做出的选择,依旧鼓舞着当代青年,他们将这份感知融入作品,让延安精神永放光芒。

本报记者 朱渊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