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第一本中国红十字会员证,已微微褶皱,承载的却是医务工作者的精神和使命。她是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肿瘤科医生朱麟玉,上海市第518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也是该医院第三例骨髓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朱麟玉说,刚上中学那会儿,她就记得班主任入学第一天的教导,将来要做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虽然一知半解,但是她的内心却有了一股莫名的责任感和执着感。后来,班级组织报名中国红十字会,她毫不犹豫地加入到了其中,拿到了人生中第一本属于自己的红色小本本——这也正是她与红十字情缘的开始。
在报考大学之时,她毅然填了医学院,即使时间长、课程多,但这些和她救死扶伤行义之心比起来都是浮云。上大学第一年她更新了红十字的会员证,于是整个大学期间朱麟玉积极参与各种义务见习活动,还参与献血,可惜那时候体重不足90斤,被“拒”献了。
从医十余年,作为肿瘤科医生,朱麟玉遇见过许多生离死别。“医学在进步,只要在医疗岗位上,总有机会的!”母亲的话语深深激励着她,医者不应轻言放弃。2006年,朱麟玉入职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每天紧张而充实的医疗工作让她觉得苦也甘甜。2007年,在院团委组织的“热血点燃生命”活动中,她毅然撸起了袖子,自愿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了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2019年12月,中华骨髓库来电询问她是否有意愿去高配?接到电话的那一刻,朱麟玉的心里掠过一丝欣喜,电话那头告诉她,需要再次采集血样进行高分辨。作为一名临床医生,她没有多想,只要能救活另一个生命,她愿意尝试。于是,当机立断答应去做高分辨。可一个月后,等来的消息却是:高分辨没能通过,于是这件事也就渐渐淡忘了。
今年1月,朱麟玉又接到了红十字会的来电,告知有一位白血病患儿与她配型成功,而且高分辨也全部匹配!要知道非亲缘配型一致的概率仅约十万分之一,自己的血样居然能配上两次,简直像中彩票一样。
朱麟玉捐献骨髓成功出院后,医院还组织相关科室为她过了场特别的生日,代表医院感谢她为红十字事业的付出,用自己特殊的方式挽救了另一个人的生命。
通讯员 方益 本报记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