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彭家鹏执棒苏州民族管弦乐团献演于上交音乐厅
掐指一算,今年应该是苏州民族管弦乐团连续第四年来沪。这支中国最年轻的乐团自2017年12月组建至今,坚持每年来“闯滩”,将原创新作的首演都放在上海。今年,受邀第37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特设的“长三角联动”单元,该团带着全新创排的大型民族管弦乐音乐会《江河湖海颂》,昨晚献演于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
该团艺术总监彭家鹏表示:“上海是一座海纳百川的城市,这里有最期待创新的目光,也有最懂行的观众,有最开放的文化环境和最良性的市场平台。我们希望借助上海的全球影响力提升乐团的知名度,也借上海观众的慧眼为新作把关。”
坚持首演放上海
《江河湖海颂》由指挥家彭家鹏执棒,特邀古典乐钢琴家谭小棠加盟。音乐会包含了由青年作曲家姜莹创作的中国管弦乐《艰难与辉煌》、当代作曲家张朝创作的钢琴协奏曲《琴动山河》以及知名作曲家唐建平创作的第一民族交响曲《江河湖海颂》。
三部作品皆是乐团为庆祝建党百年委约的新作。能受邀参加“上海之春”,乐团负责人成从武说:“‘上海之春’本就是一方主推新人新作的舞台,我们这支平均年龄不过28岁的团队,是中国最年轻的乐团,自然是新人,而此次推出的三部作品,又都是最新出炉的,登上‘上海之春’的舞台再契合不过。”
据介绍,该乐团坚持一年两次到上海,此前《丝竹里的江南》《华乐苏韵》《风雅颂之交响乐》等原创作品均是在上海首演。成从武说:“我们想在这个“国际范”的平台,不断扩大乐团影响力,逐步辐射全球。”短短几年,乐团已涉足欧洲12个国家22个城市,到美国、韩国、日本等地巡演,也获得不俗反响。
探索民乐新方向
一支年轻的民族管弦乐团,要如何凸显品牌辨识度?以年轻人为主的新生团体,要如何拥有自己的铁粉?关键词无非两个:创新和坚持。指挥彭家鹏是核心人物,他始终坚持民族音乐交响化的创新尝试,改编了如《天方夜谭》等西方经典交响乐作品,提升了乐团的演奏能力,得到了上海听众的认可。
他们将实验创新之作率先带来上海,也仰赖这个包容兼并的城市,信赖总是站在潮流尖端的观众能够以更开放的目光客观看待和评价这些新作。
四年的坚持也收获了不少关注和追捧。乐团每每来上海演出,业内同行以及民族音乐的爱好者都会来捧场。久而久之,这支来自苏州的民族管弦乐团也在上海凝聚了一批相对固定的“苏粉”。从组织团体购买,到观众自愿买票,频频来沪亮相也助力乐团走上了一条良性的市场运营之路。
本报记者 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