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1日 星期六
富贵 小Q 巧用逆光 苏轼的翻香令 徐书城治印与治学 上书洲喝茶
第20版:夜光杯 2021-05-11

苏轼的翻香令

程 庸

古人每逢清明总会以各种方式纪念逝去的亲人,烧纸祭奠,闻香缅怀。宋代文人做这般香事时流行烧闻沉香。苏轼的一首词《翻香令·金炉犹暖麝煤残》,描写了香事活动纪念亲人的情景。当时年轻的苏轼被任命为凤翔府签判的第四年,返京还朝,爱妻王弗去世,一阵悲痛,遂做词以怀念。“金炉犹暖麝煤残。惜香更把宝钗翻。重闻处,余熏在,这一番、气味胜从前。背人偷盖小蓬山。更将沈水暗同然。且图得,氤氲久,为情深、嫌怕断头烟。”

“翻香令”,词牌因苏轼的这首词而得名。“金炉”,烧香的炉,对铜炉的美称。“麝煤”,指麝墨,含有麝香的墨。唐代王勃有文《秋日饯别序》:“研精麝墨,运思龙章。”元代马祖常的《礼部合化堂前后栽小松》诗之二:“微风吹几帷,砚池麝墨香。”但在不少的宋诗中,麝煤指的是香,宋代无名氏的《沁园春·柳眼偷金》:“屏帏里,看合欢杯尽,连理花开。笙歌上下楼台。更罗绮丛中薰麝煤······”宋代陈允平的《山房》:“此际衣偏湿,熏笼著麝煤。”宋代释绍嵩《山居即事》:“病目书淫歇,熏炉炷麝煤。山将落日去,风带旧寒来。”“金炉犹暖麝煤残”,意思明确了,铜香炉里的香块未烧透,得翻动一下,“惜香更把宝钗翻”。这里面关键一个“翻”字,表明不是在燃线香,通常的香炷,插在铜银制或瓷制的香立上,香燃尽,无需翻。如果点燃的是篆香印,篆香条燃烧到最后,火自动熄灭,香事结束。这个过程也不必“翻”。那么,有一个可能,苏轼玩的是闷香。闷香,简言之,在行炉里置大半香灰,中留小洞,把点燃并泻火的香块埋入香灰下层,再用隔火板覆盖。被埋入香灰中的香块如果燃烧不透,得翻动一下,透透风,补充氧气,继续燃烧。“宝钗翻”,有时用金银珠宝制作的簪子来翻动香块。所谓簪子,是固定发髻或顶戴的发饰,为妇女所用,有单股(单臂),也有双股(双臂),双股的形似叉,故称钗、发钗。那么为何用双股簪子来翻香?这里可能用了借代手法。香具中有香夹,夹起香块放入香灰,燃烧完了,再夹出。要是没有烧透,翻动一下。可见,簪子起这个作用。

“宝钗翻”,是说用簪子(宝钗)替代香夹来翻动香块,或者说采用簪子那般的香夹来翻动,这儿的簪子借代香夹。翻动香块之后,香味重新出现,且气味胜之前。通过燃香,房屋内已经香气缭绕,随着时间的积淀,香味变得厚实沉定,如闻棋楠。气味比之前要好,乃是常理。“背人偷盖小蓬山。更将沈水暗同然。”为何要“背人”?趁人不知继续添加沉香?纪念去世的夫人,可能觉得意犹未尽,继续添香,让香事活动长久一点。沉香名贵,再次添加,恐怕让人觉得奢侈,因而“背人”,又似乎在隐藏对妻子的深厚情谊。“偷盖”,点出这个是戴盖的香炉,而且又是“小蓬山”,小蓬山通常指代汉代的博山香薰。博山香薰,即博山炉。古人认为以古器做香事,诚意尽然。这类博山炉多见陶制、铜制。炉体通常为豆形,炉顶有盖。无论铜制或陶制,盖多山形,镂空状,此山形,通常称小蓬山。小蓬山周围点缀飞禽走兽,外围饰以海浪云象,近乎海上仙山。当炉内放入香料并被点燃,镂空状的炉盖便出烟雾,弥散而出,一派仙境。当然也有出香不出烟,此乃香事技术的境界。

宋代流行的博山炉的材质,有铜制的,名贵。瓷制的多见。当时诸多窑口都生产这类博山炉。苏轼看重闻香器具,在词中这般描写的“金炉”,就是汉代铜制博山炉的造型,至于是否汉代造,还是宋代产,没有说明。“沈水”,即沉香,闻香要绵延不尽,忌讳断烟。苏轼在妻子灵柩前如此焚香怀缅爱妻,用古物之形事香,风雅之极,诚意至笃。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