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白釉莲蓬形砚滴
锡铸型野韵牛砚滴壶
◆陆明德
宋代洪迈撰的《夷坚志》中曾云:“凡合用笔、墨、纸、砚、糊匣、剪刀、压尺、砚滴,一一毕备。”这说明,在古人看来,砚滴是能和砚、砚匣等相提并论的文房用具。当然,砚滴这种文化用品的出现和我国书画文化的兴起有着密切联系。
砚滴又称水滴,是一种专供研墨用的滴水器皿,是历代文人墨客案头不可缺少的文房用具。砚滴的出现与笔墨的使用和书画的兴起有关。最初古人研墨时,用的是各种形状的水壶、水盂等器皿,但在使用中发现,用水壶、水盂往砚池里倒水时,水流量往往很难控制,于是就改进和发明了便于掌控水量、专门用于研墨时使用的文房用具,这就是砚滴,也称水滴、水注、书滴、蟾注等,通常有嘴的叫“水注”,无嘴的叫“水盂”。从传世品和出土器物来看,砚滴的出现不晚于汉代,最早为金属制品,后改为陶、瓷、玉、石等材质,样式不定,历代均有创新。
砚滴体积不大,多为中、小型器物,可单握于掌上,既便于研墨时使用,也便于平时把玩。少数大形砚滴因使用及把握不便较为少见,多供观赏之用。砚滴器型千姿百态,极为丰富,可分为几何形、象物形等,题材多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地域习俗密切相关。如汉代和南北朝时期的砚滴,题材多为飞熊、卧羊、金蟾等灵兽类,而到了宋代,砚滴的题材则已扩展到人物、鸟兽、瓜果等众多领域,其风格也由最初的庄重神秘转向雅致精巧,从而也更加符合文人墨客的口味。
砚滴在最初阶段应以实用性为主,到了明清之际,其材质除最初的瓷质外,尚有用玉、铜、料、竹、石、玛瑙等材质制作,而且有镶嵌、雕刻、书画等复杂工艺,因此此时期砚滴除具有实用性外,已大大附着艺术因素,更具艺术性、观赏性。清代的青白釉莲蓬形砚滴很出名。砚滴左边的一朵荷叶其实是水盂,旁边塑有螃蟹,内设孔洞通向右边莲蓬。该砚滴是工匠们运用巧思,将水盂和砚滴“合二为一”的作品。由于此种设计前朝少见,故而清代文人非常喜欢。
我在收藏砚滴等文房用品中,还收藏到一些似是而非的器型,让你在探索追寻中百思不得其解。前年10月,我到浙江杭州旅游,旅游之余逛了那里的古玩市场。在数百件良莠难辨的瓷杂中,忽然看到柜内架子上一只似锡铸型野韵牛砚滴壶,高11.5厘米,通体光素,胸腹下垂,牛尾紧贴臀部,短角,竖耳,下视,似为粗塑石雕,一派粗犷野韵。水流出口在牛嘴处,进水口在牛背中部,盖为圆柱,柱上嵌一玉雕小童。当时爱不释手,一番讨价还价买下。历史上关于锡壶的记载近乎绝迹,回家费了一番工夫却所得寥寥,只有《天工开物》中的几个字以及一张早期锡矿的地理分布图。锡壶造型变化多端,工艺繁复,明清两代出了很多锡器制品名家,这件锡铸型野韵牛砚滴壶应该是明清时代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