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钰鹏
中国有句俗话——说曹操,曹操到。很多人认为,这仅仅是一种巧合而已。然而巧合的事情不应“广泛而流行地”发生,以致给人一种印象:当人们在议论一个人的时候,这个人(常常会)不期而至;反过来说,这样的现象就不能叫巧合。国外也有类似的说法和现象,比如1974年,有一本名为《现代人》的杂志报道了一件离奇的事情,事情发生在英国伍斯特:马路上两辆汽车相撞,两位驾车人均未受伤,他们下车互递名片,双方不禁大吃一惊,因为两人的名字都叫弗雷德里克·钱斯。钱斯(Chance)在英语中是偶然、机遇、碰巧的意思,两个“偶然”先生在一次撞车事件中邂逅,这是何等难得的“机缘”啊。
还有一件更为令人咂舌的事情,作家诺曼·梅勒在创作小说《北非海岸》时,突然觉得在书中还需要有一个(前)苏联间谍的角色。开始,他仅把这个人物当配角来写,但随着情节的铺展,这位虚构人物日益喧宾夺主,最后居然被写成了书中的中心人物。不料此书一出版,美国联邦调查局的特工人员就突然冲进梅勒居住的房子,在他住房的楼下居然捕获了克格勃间谍博里斯·阿贝尔上校,其间谍行为基本与书中描述得一致。
诸如此类的事件导致了一门名为“同感论”的边缘科学的诞生,通常认为同感论的发明者是胡塞尔,而胡塞尔最初是从心理学家里普斯那里接受“同感”这一术语的,最后形成了成熟的同感理论体系。在胡塞尔的晚期著作中,同感活动被描述成具有“结对”“共现”“同感”三个具体步骤的完整结构。与此同时,一些无法用因果巧合来解释的巧合都被称为同感巧合,同感巧合不受空间、时间限制,一个人隐藏着的想法和愿望,有时可以由“同感波”在另一人身上产生同感,从而形成同感巧合。同感巧合尤其可被用来解释具有两个以上事物的、某一件具有重要意义的巧合事件。
世界上有不少事物有时无法用已知的自然规律来解释,如果在桌子上旋转一枚硬币,当它停下时正好直立在桌子上,这种可能性约为十亿分之一,这一巧合既不叫因果巧合,更不是同感巧合,它可用概率论来解释,因此可称“概率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