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景波
不知什么时候,我爱上了宋词,每每要“偷得浮生半日闲”,在夕阳闲淡间挑出一两首品读。
宋词的作者大多是文人学士,唱者多是妙龄歌女,其间就有了一种微妙的关系。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词的主题不外乎是伤春悲秋、离情别绪,风格则以柔美婉约为主。当然,婉约不是宋词惟一的风格。先是苏轼,后是辛弃疾,向词中吹进了强劲的豪放之风。在他们影响下,词的题材大大拓宽,演变成一种既可言情也可咏志的新文体。
就在我写这篇文章时,抬眼窗外阴雨迷蒙,不觉走进苏轼《定风波》中的那场雨中,也走进了他的心怀。1082年,苏轼途中遇雨,没带雨具,常人只有狼狈二字。好一个苏东坡,却是这样写下宋词中我的最爱:“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不用不听,而用莫听。
不听,那种坚决,就要运用意志力,跟雨声抗衡;莫听,是你可以选择听,但声音也只是外物,你的心可以决定听不到,听不到,着一“莫”字,境界就从容自主起来。
何妨吟啸,那何妨也是一派优游,反正落汤鸡的现实无法改变,倒不如吟起当时的流行曲。无法改变的事情,就让它自己存在吧。
苏老先生拄着竹拐杖,穿着草鞋,从头到脚尽湿,一步一步地走着。但他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从负面自嘲发掘出乐趣,雨中持杖穿轻便草鞋,比骑马还轻松呢。
雨停了,经典之句也来了:“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是啊,人这一生不只“春风得意马蹄疾”,也许更多的时候是“走麦城”,这时,我们可学习苏老,转身走开,吟啸:“也无风雨也无晴”。
品味宋词,不只有唯美享受,更有做人的启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