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二七年亨昌里四百一十八号被租下来,成为《布尔塞维克》编辑部 非遗面塑第三代传承人 张书嘉 制作
扫码观看 非遗面塑动画视频
愚园路,一条上海百年老路。愚园路1376弄,亨昌里,一条新式里弄。走到弄堂深处34号,一幢乳白色拱形门洞、黑色卵石镶嵌外墙的假三层砖木结构小楼就在眼前。1927年,中共中央早期机关刊物《布尔塞维克》在这里创刊,如今这里挂牌“长宁区革命文物陈列馆”。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中央政治局机关从武汉迁至上海。随后,亨昌里418号(今34号)被租了下来,作为《布尔塞维克》编辑部。
“住在这样一栋独门独栋的新式里弄房子在当年是颇为阔绰的。”上海社会科学院学者张晓栋介绍说,亨昌里由先施、永安两大公司1925年合股兴建,供高级职员居住。这里被租下后,底楼前客堂作会客厅,后客堂是餐厅,家具布置十分简朴。如今二楼还原了当时常驻编辑部同志的办公室兼卧室,只有床、书桌、衣柜等简单的几样家具。
《布尔塞维克》是24开的刊物,每期有不署名的社论,有署名的论文,还有读者来信或追悼亡者的文字。每星期天开编辑会议,互相审查写好的文章,分配下期的文章。编辑部可谓阵容庞大,有毛泽东、周恩来、瞿秋白、罗亦农、邓中夏、王若飞、郑超麟等26人。
白色恐怖下,《布尔塞维克》一直秘密出版发行,阐明党的路线、方针与政策,及时提出党的革命任务与斗争策略,在土地革命时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内容让身处水深火热的人们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明确了前进的动力和方向。
事实上,这栋小楼不仅是编辑部,也是当时党中央领导活动的主要场所。1927年10月下旬,陈独秀在此住了三天,与瞿秋白秘密交谈。当时临时中央政治局
常委罗亦农也住在编辑部。1928年4月罗亦农被捕,他坚贞不屈,未吐一字,英勇就义。编辑部机关安然无恙,保证了党刊继续出版。
1928年12月,编辑部迁往他处,在亨昌里的一年多时间里出版了31期刊物。
本报记者 李若楠 陈炅玮 刘慧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