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7日 星期二
以点带面集聚全球创新力量 嘉定昆山太仓共话《两辆红旗车》
第12版:长三角/视点 2021-06-08
“中国故事大王”黄震良传播长三角红色文化

嘉定昆山太仓共话《两辆红旗车》

黄震良一直都用接地气的方式,说党史、讲故事

“在陈云纪念馆的展厅里,放着两辆红旗车,在这两辆车子的背后,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上周,在嘉昆太党史学习教育联学联动启动仪式上,黄震良作为上海嘉定区宣讲员代表,和江苏昆山、太仓两地的宣讲员联合带来首场故事宣讲《两辆红旗车》,结合三地方言的特色演绎,短短6分钟的故事,让现场观众忍不住连连叫好。

黄震良是这场故事宣讲的策划者,作为嘉定区的曲艺“活招牌”,他被称作“故事大王”,从兴趣到事业,20多年来,一直都用最接地气的方式,说党史、讲故事。

耳濡目染的情怀

嘉定一直有讲故事的传统。上世纪80年代,嘉定的故事创作和演出活动层出不穷,几乎每个月都会有一两场演出。黄震良从小痴迷听书,高中时就拜师学艺,走上了评弹的道路。

1985年,各种新文艺来势汹汹,传统艺术受到冲击,评弹开始走下坡路。“一开始我们出去演出,现场是可以坐满300名观众的。到后来,只剩下三四十位评弹‘老听客’,其他人都去看电视了。”

那时的黄震良刚成家,生活的压力和事业的不顺,让他萌生了转行的念头。于是,他就回到了家乡嘉定黄渡,在当时的黄渡文化馆从事群文工作。虽然身份变了,但黄震良依旧做着他的老本行——讲故事。因为有专业功底,黄震良讲的故事比一般人更加有吸引力,常常代表黄渡参加比赛。

到了新世纪,信息越来越发达,素材越来越多,但对黄震良来说,故事反而越来越难讲。于是,他拜著名滑稽表演艺术家王汝刚为师,不断提升技艺。

黄震良曾写过一个故事,叫《领奖风波》,说的是发生在改革开放初期一个人不讲诚信偷换奖券的小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十分吸引人。

2008年,黄震良对这个故事进行了提炼和修改,再次搬上舞台。2013年,《领奖风波》摘得国内社会文化最高奖“群星奖”。在2014年首届中国好故事(走马)邀请赛中,黄震良荣获中国曲艺家协会颁授的“中国故事大王”称号。“故事也属于曲艺范畴,我把事业越做越大了,身上就担负着一种责任,我想我一定要把它做好。”

曲艺巡演长三角

2014年,上海市曲艺家协会开始推出曲艺党课,由协会成员带团前往绍兴、杭州、张家港、苏州和扬州等地公益巡演。“我们创作编写了很多和革命前辈先烈有关的作品,还写了现实生活当中的优秀党员的事迹。”黄震良告诉记者,这些作品涵盖评弹、上海说唱、快板书和故事等曲艺形式,很接地气,老百姓也爱看,“每次在不同的城市巡演,我们还会找一些有当地特色的节目来表演。”

在多年曲艺交流的基础上,2018年底,长三角曲艺合作联盟正式成立。从此,长三角在曲艺方面的互动也变得更加紧密。

正值建党百年,嘉定区委宣传部发起了长三角青少年红色经典故事大赛。黄震良说,比赛可以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让小朋友有机会上台去演讲,提高讲故事的能力和经验。“但更重要的是,通过比赛,让他们真正了解我们的新中国是怎么来的。”

三地方言促交流

在《两辆红旗车》宣讲之前,黄震良和太仓、昆山的两位宣讲员并没有见过面。

“大家都不认识,而且因为时间很紧,也没有空约着线下排练。”在准备好故事后,黄震良和另外两位宣讲员建了一个工作群,决定在线上排练。

为了能体现三地宣讲员的特色,他提出了一个特殊的要求:不用普通话,全部用方言。黄震良说,现在到社区、农村作宣讲,用家乡话的效果比用普通话好得多:“因为对老百姓来说,方言拉近了距离。”

用3种语言,录了3遍故事,大家一听,就知道自己的优点在哪里,缺点在哪里。“而且就像唱歌一样,大家都在一个声部上发声才好听。”从线上建群到正式宣讲,仅仅用了一周的时间,嘉昆太方言版的《两辆红旗车》赢得满堂彩。

这次的宣讲也令黄震良大受鼓舞:“故事虽然不长,但是突破了以往长三角的交流模式,观众反响很好,我想以后可以在其他方面的合作上进行类似的尝试。”

本报记者 吕倩雯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