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者在史料陈列馆体验当年课堂 本报记者 张龙 摄
本报讯(记者 江跃中)昨天,集中展示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的全国第一所工人学校创办历史的沪西工人半日学校史料陈列馆,在普陀区西苏州路1015号开馆。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阎京华,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周慧琳为陈列馆揭幕。
1920年,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员李启汉来到上海开埠后产业工人的集聚地之一——位于普陀区的沪西小沙渡,创办工人学校,传播马克思主义,启发阶级觉悟,培养工人运动先驱。
学校地处小沙渡槟榔路(今安远路)锦绣里62弄178-190号(已拆)。锦绣里是由日商内外棉九厂出资建造的两层楼简陋工房,共31幢。当时,李启汉租借了3个门号为办学场地,工人分早晚两班上课,故称“半日学校”。这所沪西工人半日学校也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的全国第一所工人学校。1989年9月,普陀区人民政府在锦绣里弄口立碑,以志纪念。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也开创了沪西工人运动的新局面。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干事继续在小沙渡开办上海第一工人补习学校。1924年夏,邓中夏、李立三、项英等在原有工人补习学校的基础上,创办沪西工友俱乐部。瞿秋白、蔡和森、杨开慧、向警予、恽代英等常来这里指导和教学,培养出孙良惠、陶静轩等沪西工运领袖和顾正红等革命英烈。
长达12小时的做工时长,以及不断更变的作息,对那时的工人来说,进校学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李启汉及教员们考虑到工人们的实际需求,在课间和学生一起听留声机,或在校舍后的空地上踢足球,以此缓解他们的疲劳,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旧时资本家为了固封工人的思想和行为,言说“工字不出头,出头便入土”,对工人进行精神和体力上的双重剥削。为了从根源上使工人建立起自信,摆脱束缚,半日学校教员有针对性地在教“天”这个字时,把“天”拆成“工人”两个字,告诉工人,因为工人是顶天立地的人,所以“天”字就是这么写的。通过这些贴近生活的方式传播深奥的革命理论,在工人群体中产生了较大的反响,激发了许多工人内心的革命精神。
为庆祝建党100周年,更好地宣传弘扬红色资源,普陀区委建设了“沪西工人半日学校史料陈列馆”,真实呈现中国共产党在小沙渡办学的历史。
陈列馆位于安远路近苏州河南岸,馆内共设置四个展区,第一展区为火红序幕,介绍了小沙渡地区的工厂分布情况、建党前小沙渡工人情况及他们当时的生活状况,在尾厅部分的多媒体互动区,参观者可与历史场景合影,走入时光故事;第二展区为峥嵘起步,介绍了工人半日学校创办过程;第三展区为荣耀征途;第四展区为火种绵延。
场馆复原了当年学校师生上课、居住等场景,如“楼下3间连成一大间作教室,内放28套课桌和凳子”“放一台留声机,供学生习使用”等。陈列馆将对外预约开放,团体或个人可拨打电话021—62661500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