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3日 星期三
树根 生长 (插画) 母亲的战地日记 一名平凡的党员,一位拼力的金融人 可贵的“视而不见” 云影清塘荷含笑
第23版:夜光杯 2021-06-28

母亲的战地日记

修晓林

我再次整理母亲的遗物,意外发现一本保存75年的“战地日记”。所记时间自1946年2月至1949年5月。虽然纸页已经发黄、酥脆,字迹也已暗淡,但是整本日记依然闪烁着在战火中淬炼信仰,在奋斗中奉献青春的思想光芒。

1946年,母亲正是23岁的芳华青春,也正是中国两种前途和命运大决战,同仇敌忾、炮火纷飞的全国解放战争阶段。母亲的一篇篇日记,记述了风云变幻的大时代,一位普通女兵、共产党员,为了人民的解放、新中国的建立,在革命战争中的所见所感和成长经历。

1946年4月20日,母亲在日记里写到中共领导人叶挺、王若飞、邓发黑茶山遇难公祭大会的现场气氛。“全场风尘飞扬,人声夹杂着哭哀声音,会场布置得庄严悲哀,使人一看就觉得泪流心膛,又觉得烈士们的鲜血已经流入我们的身上,告诉我们努力吧!”

1948年5月23日,写淮海战役前夕,英勇无畏的人民军队一路向南挺进的场景:“宽路上四路行军,队伍,机关车,马,尘土飞扬,像潮水似的向前直涌——这是我生来第一次南行的经遇。为了解放人民,谁还知道疲倦呢?”母亲当时担任华东野战军第四纵队文工团的团长,看着这段文字,我想象母亲在枪林弹雨的烽火岁月中,昂首挺胸挥舞双臂指挥文工团员高唱《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情景。

不少文字写到母亲经历宁阳、潍县、兖州、徐州、济南战役:“敌机扫射、轰炸,时刻盘旋上空。必须克服困难,完成挖检伤壕的任务。汗像河水一样的流,已有四尺深了,我拿锨的力量已经减少,泥也送不上去。支部活跃起来,指导员拉胡琴,大家随声而唱,泽东室及时提出口号,‘有我们的坚决勇敢,没有战不胜的困难’,特别显得疲劳后的伟大愉快!”

母亲也记下了看着先烈牺牲时的悲愤心情。那是1948年7月13日,母亲下笔沉重而悲伤:“休克室热得像火炉子,几个伤员同志,腹部受伤过重,正在治疗中就牺牲了,他硬的拳头,死也握着——使人永远忘不了的英勇战士。展庄的村西头,躺着几个殉国的先烈战士。血,流尽了!黄得厉害的面孔,眼睛还睁着,他!牙齿都露在外面,像要咬碎了敌人的骨髓。我!永远继承他的灵魂,为党为人民与敌人斗争到底!”

1948年12月20日,母亲遇见了革命前辈蔡畅大姐,她怀着崇敬的心情,记录了这一难忘的时刻:“今天看报时,遇见蔡畅同志,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她20多年的斗争历史,鼓舞了我的上进心。她的母亲50岁才上小学读书,父亲是败家子,这也鼓舞了她求学的热心。她1928年就参加了共产党,是中央委员李富春的夫人,他俩的感情是建立在共同的事业上,二十多年都是相敬如宾,他们的婚姻也是最幸福的。”

1949年元旦,母亲写自己如何重视学习、自身改造和提高工作能力:“学习是人的生命。随军图书馆自然变成了精神依托,《新华文摘》也成了我最喜欢的刊物。看到照片,战士们喝齐心酒,‘坚决为人民报仇!’党,这是红太阳在前面引导我,我不能向任何一个个人问题低头。我们要将革命进行到底,不要被富丽堂皇的生活所感染,要以简单朴素为光荣。不做工作的人,是不会得到锻炼的。每天要抽出时间想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工作。”

为了让80后儿子也能具体、详细了解他祖母坚定信仰、历练身心的成长经历,我心生一计,采取“父子接续、入脑入心”的方式,我读一句,儿子听后对着手机复述,将这本9万余字的“战地日记”转化为电子文本。这是家庭故事的心灵熏陶,更是宝贵精神血脉传承的殷切期待。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