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展区 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中文写作智能辅导系统 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张江人工智能岛的AI产品展示 首席记者 刘歆 摄
人工智能如何重塑社会生活的肌理、如何科学评估人工智能应用的社会综合影响、如何推进人工智能更好应用于公共治理决策、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提升治理体系,以及AI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和科学化等诸多问题,成为人工智能飞速发展过程中无法回避的“影子”。
昨天开幕的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来自政府、企业、学界的AI实践者、推动者和治理者一道,共同把脉AI发展的“成长烦恼”。
数字治理“最小管理单元”
“社会治理,上海一直走在前列。去年发生的全球重大疫情,进一步地推动了治理的数字化转型,我们充分分享了技术进步的红利。”在昨天举行的华为云人工智能高峰论坛上,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振提出,未来三到五年,包括大数据、云、区块链、物联网等在内的技术创新,将进入激变期,我们要关注技术带来的进步和生产方式、社会生活方式的变革。
“有个城市说给每棵树搞一个二维码,到底有没有必要?应该有一个准则,我认为是基于管理对象,也就是我们关注的个体需求,用问题导向来研究应用技术,而不是单纯为了应用技术而应用,必须针对城市的痛点、痒点去创造应用场景。”
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长郭仁忠认为,智慧城市根本诉求是解决城市问题、优化城市治理,基本原则是技术赋能而不是“拎着锤子找钉子”。他认为,没有完全两个相同的城市,智能城市建设对个性的研究非常重要。智慧城市是一门科学,构建智慧城市科学研究范式,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华为提出要打造城市智能体,建设一个能感知、会思考、可进化、有温度的智慧城市。就在两天前,上海数字治理“最小管理单元”二期创新成果发布。在上海市城运中心的总体部署下,黄浦区联合华为生态聚焦城市安全,包括田子坊在内的景区、商铺和居民小区等,都有了更加智能精细的治理新路径。这也证明了基于城市智能体架构的最小管理单元可以更好地适配不同业态的治理主体需求,形成规模效应的同时落实各类治理主体责任,走出了一条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的新路。
聚焦重大“高频急难”议题
昨天下午,市科委举办的人工智能治理论坛上,全面系统探索AI治理之路的《上海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社会实验工作方案》最新公布。
方案是根据科技部工作部署和上海人工智能试验区工作要求,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多家单位研究编制,由研究方、应用方、赋能方携手,重点聚焦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重大和高频急难议题,梳理国际人工智能技术的规范进展和特别关注,深入了解回应当前国内人工智能及数字技术应用中,以及对数字鸿沟等技术应用中公众关注和反映较多的问题。
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执行主任王有强深度解读说,当前人工智能技术正快速深入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提高了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水平。与此同时,为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需要遵循人工智能发展规律和特点,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制度体系、伦理道德,需要科学评估人工智能应用的社会综合影响,为智能时代的政府治理提供有效支撑。
据介绍,上海人工智能社会实验任务体系包括监测评估、统计报告和成果交流三方面。最终,总结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成效,发现、凝练和交流具有国际示范效应的数字化转型标杆案例和最佳实践,展示负责任发展的“上海形象”和“上海经验”。本报记者 马亚宁 叶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