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晶陶
如今,借钱似乎成为一桩很“轻松”的事。
一些生活中常用的手机App,即使自身主要业务与借贷毫不相干,也会开通借贷功能、弹出借贷广告。这边是拍照软件要送你最高88.88元的红包,那边是视频软件要赠送3个月VIP会员,要是抵挡不住诱惑、点进去一看,其实都是“最高可借20万元”的广告;有的办公软件也提供借钱“服务”,还号称“低利率、无抵押”;不少社交、出行、生活服务类App都有借钱入口,连输入法App也不甘人后……
近日,新华社一篇报道提醒:App“借钱”满天飞,背后暗藏多重风险。比如,“低息”的噱头背后,可能埋着高息深坑;有用户投诉,一些App里的借贷功能存在重复扣款、收取高额利息、开通后无法取消等问题。再者,不少App都以“极速放款”为卖点,有的贷前审核还颇为宽松,给人感觉“动动手指、钱就到手”,在这样的诱惑之下,一些本无强烈借贷需求的用户也开通了相应功能,要是自控能力弱一点,就可能过度借贷,甚至陷入“以贷养贷”的恶性循环。此外,借贷功能还容易侵害用户个人信息安全。可见,这类借贷看似“轻松”,但用户需要具备的风险意识一点都不能少。各类App涉足借贷,要么自己申请了金融牌照,要么给持牌机构引流,不外乎是将手握流量变现。从用户角度说,要谨慎判断自己的消费需求和偿还能力,勿沉迷于超前消费;过度借贷不仅会让自己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若无力偿还,还会影响个人征信。
同时,对于“App热衷放贷”的现象,需要加强监管和规范,杜绝违法违规、侵害用户权益的行为。今年3月,央行就发布公告,要求所有从事贷款业务的机构,在网站、移动端应用程序、宣传海报等渠道进行营销时,应当以明显的方式向借款人展示年化利率。也就是说,不允许只标注“日利率低至××”。
借钱再“轻松”,还钱也不会轻松,重要的是量力而行,量入为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