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螺,是海洋中的“活化石”,数亿年前便已存在于这颗蓝色星球上。2009年,上海也诞生了一座享誉科学界的“鹦鹉螺”,它的名字叫上海光源。12年来,这座张江的代表建筑照亮了科学家们探索微观世界的前进之路,书写着一个个“从0到1”的中国科技故事。就在前不久,上海光源多了一重新身份——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这也是此次新命名的基地中,为数不多的大科学装置。
上海光源包括一台150MeV电子直线加速器、一台全能量增强器、一台3.5GeV电子储存环和光束线站。截至去年底,上海光源正式向用户开放运行21条光束线站,其中5条是去年上海光源二期工程建成开放的。埃博拉病毒入侵机制的全新发现、人体内蛋白质分子的皮秒级“写真”、史上首次在琥珀中找到的亿年古鸟标本、藏了80余年的“幽灵粒子”外尔费米子……上海光源屡立新功。特别是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初期,科学家们在鹦鹉螺里取得了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研究的重要成果,为疫情防控、抗病毒药物和疫苗研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鹦鹉螺”已成为科学家们聚焦基础前沿领域、解决重大科学问题的重要支撑。
上海光源充分发挥大科学装置的资源优势,持续组织开展有特色、成体系的科普工作,2019年入选“浦东新区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融合示范基地”,去年全年接待数百个团队、近万人次参观。上海光源还通过全国科技活动周、中国科学院公众科学日、上海科技节、科普大讲坛等让公众近距离体验“大国重器”的魅力。本报记者 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