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江跃中)临近傍晚,上海小马路商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这里不仅是长宁区百姓常来常往的休闲娱乐空间,更是长宁区的重要交通枢纽。但很少有人知道这里也是一个地下民防工程。“小马路商场民防工程人员密度超过预警阀值!”正执行巡检任务的长宁区民防地下空间管理员丁嘉晨,突然收到一则报警信息,他立即赶到现场,督促通道人流疏导。地下空间管理员反应迅速,靠的是一个小小的物联感知设备,该民防“安全卫士”集烟气、温度、有毒气体、红外闯入监测等功能于一身,能第一时间将预警信息发送至巡检员手机上。
上海市民防指挥信息保障中心副主任葛伟荣昨天告诉记者,在上海,物联技术已经在民防领域开展广泛的试点运用,借助物联设备的感测技术,民防工程的管理工作比以前更智能、更高效。“我们现已整理出5大类民防工程安全风险点,针对火灾、渗漏水、非法进入、有害气体等安全隐患,分别设置了温湿度监测、水浸监测、红外入侵监测、综合气体监测传感器等17种物联感知设备。”
徐汇区民防办地空管理科副科长李钢介绍说,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大部分居民小区和商务楼宇实行封闭式管理,传统的上门巡检方式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要保障特殊时期民防工程安全,“线上”巡检成为重要的一环,要一边与属地社区保持密切联系,一边组织管理员每天定时开启监控系统,掌握民防工程内实时情况。
在静安区民防应急管理指挥中心,一块蓝色的横向大屏幕上,分布着几个功能板块,不停地更新着数据。此时,屏幕上弹出一个鲜红的预警信息:沪太路1188弄地下室水浸报警。区民防指挥信息保障中心主任汤孙青打开该地的视频监控,通过定位查询全区地下空间管理员即时位置信息,就近将现场核查任务派单给管理员季旻彦。
季旻彦接受任务后,他赶到现场,发现居民楼下水管破裂,导致污水倒灌入地下室,水深已达2厘米,要立刻进行排水作业,这已超出了民防的职能范围,季旻彦马上将问题反馈至工作平台,开展联合处置,进行施工修复。
自动感应、自动报警,第一时间发现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智能物联设备的配置和应用,保障了实时发现、实时派单、实时跟踪、实时督办。
民防要素箱,是长宁区民防物联网建设的关键法宝,在外连接信号源、向内部署传感器,使得老旧居民小区内的民防工程可被居民在平时“用起来”,在人员疏散掩蔽演练中“活起来”。
“在民防工程中部署物联感知措施,不仅是日常安全管理实现‘人防+技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智慧民防’建设,实现‘一网统管’的新基建。”市民防办副主任姜执伟调研长宁区民防工程管理建设情况时说。
自2012年起,长宁区逐步部署在重点地下空间和民防工程内的物联报警设施,是上海市第一个在民防工程内试点建设物联终端的区域,也是目前全市物联设备建设程度最完善的区域之一。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科技铸盾强防”的理念应运而生,上海市民防办早早就开始布局谋划智慧民防建设,其中民防工程管理领域物联设施建设正是关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