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0日 星期二
池杉林(油画) 跑步与打谷 高启之惨 苏州河的“捞瓜队” 电焦虑 茯苓饼
第17版:夜光杯 2021-07-16

高启之惨

米舒

高启(1336—1374)字季迪,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是明初十才子之一,颇负声望的文学家。他与刘基、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高启博学工诗,人品之高,尤为后世推崇。

高启童年时父母双亡。他性机敏,读书过目不忘,少年时已崭露头角,为文坛瞩目。

元末天下大乱,张士诚据吴地为王,他礼贤下士,闻饶介是著名文人与书法家,便慕名亲访,请饶介出任淮南行省参知政事。饶介知高启诗文俱佳,聘高启为上宾幕僚,高启时年16岁。饶介请当地诸贤作《醉樵歌》,高启以“月里仙人不我嗔,时令下饮洞庭春”“斧柯烂尽不成仙,不如一醉三千日”,为众人所赞誉。

高启性淡泊,不擅官场应酬。他当时暗恋一位名士周仲建之女,但他又不好意思提婚。一次他去看望生病的周仲建,周仲建取出一幅《芦雁图》,高启当即题诗,诗中有“满身风露立多时”,周仲建这才知晓他求婚之意,欣然应允。高启在23岁时借故离开幕僚生涯,携妻儿归依岳父周仲建,住在吴淞江畔的青丘(即苏州胜浦镇),过隐居生活,他把自己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写成诗《青丘子歌》。

至洪武二年,明太祖朱元璋为笼络在野的文人儒士出山。以“修元史”为名,招聘在野的读书人出来做官。在贤达推荐下,本就精于文史的高启应诏入朝修《元史》,被授为翰林院编修。

高启修史时,一方面感到自己才华得以发挥,另一方面他又深感自己与官场风气格格不入,高启性孤高耿介,以儒家思想为主,兼收释、道精华,他不贪利禄,厌倦官员间互相吹捧的油滑陋习。因其编纂《元史》有功,朱元璋授其户部右侍郎,不料高启固辞不受,后赐金放还。

朱元璋对高启“固辞不受”,不给面子,相当不悦。一些奉承拍马的小人便将高启写元顺帝的《宫女图》呈朱元璋,诗中有“小犬隔花空吠影,夜深宫禁有谁来”。隐有讽刺皇帝之意,虽写的是前朝天子,但让生性多疑的朱元璋对高启心生隔阂,耿耿于怀。

高启放归故乡后,与当地文人吟诗作文,以抒感慨之气。他先后写了《田家行》《牧牛词》《捕鱼词》《采茶词》,他以“草茫茫,水汩汩。上田芜,下田没。中田有麦牛尾稀,种成未足输官物”,“几家愁苦荒村月”揭示农民生活现状。并讽刺当朝权贵:“新丰主人莫相忘,人奴亦有封侯骨”,一扫元末以来绮丽浮华的诗风。洪武五年,任国子监祭酒、为太子讲书的魏观出任苏州知府。他对当地文人雅士十分敬重,高启对革除苛政的魏观亦有好感,互有交往,相谈甚欢。

洪武七年,魏观在张士诚旧宫殿重修府衙,治理河道,减少江南水患。高启为之作《上梁文》祝贺,这让本与魏观不和的苏州指挥使蔡本觉得有机可乘,上书攻击魏观:“观复宫井泾,心有异图也。”朱元璋本视张士诚为死对头,也知张士诚居吴中时深受当地百姓爱戴,便派与魏观不和的御史张度去调查,张度对魏观为民办事的主旨很看不惯,便认定魏观此举是“典灭王之基,开败国之河”。魏观被诛杀,牵连到高启、王彝等名士。朱元璋见《上梁文》内有“龙蟠虎踞”四字,便认定高启此句为歌颂张士诚,亲自监斩。高启被腰斩两段时,尚未断气,他伏在血泊中,蘸着自己的鲜血,一连写了三个“惨”字。一代诗人,竟被截为八段,这在历代被杀的诗人中,可谓是最惨无人道的一幕。高启遇害时年仅38岁。

后人尊高启为“明初诗人之冠”,清代才子纪晓岚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赞誉高启“天才高逸,实居明一代诗人之上。”赵翼在《瓯北诗话》推崇高启为“明开国诗人第一。”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