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7日 星期日
伟大的长征  永远的史诗
第19版:国家艺术杂志 2021-07-28

伟大的长征 永远的史诗

◆ 舒同书对联

◆舒同书毛泽东长征诗

◆黄镇《泸定桥》

◆廖承志画长征

◆黄镇《红军长征过草地》

◆黄镇《草地夜宿》

◆黄镇《过湘江》

◆ 廖承志画长征

◆舒同书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

◆王琪森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二万五千里长征,是红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当时红军中的红色书画家们用手中的笔墨丹青、真实地反映了这个被称为“人类历史伟大奇迹”的全部历程,讴歌了崇高的长征精神。“八一"前夕,谨以此文纪念红军长征八十七周年。

马背上的书法家

被毛泽东誉为“红军书法家,党内一支笔”的舒同,出生于江西省东山乡的一个贫农家庭,五岁即开蒙学书,临碑摹帖。14岁就有“神童”“东乡才子”之称。他的书法取法正脉,从“二王”入手,得晋之“法度”与“气韵”,后又师法颜鲁公、柳公权等,得“颜筋”之笔力与“柳骨”之气势。亦取法钱南园、何绍基等,取“钱书”之圆润与“何体”之秀逸,终于“追慕古人得高趣,别出新意成一家。”参加革命后,他以自己擅长的书法作红色宣传。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作为共产党员的舒同被国民党江西省政府通缉,他不屈不挠,冒险到武汉、上海、安徽、南京等地寻找党组织,并挂出售书“润格”,以鬻字所得资助革命。1930年9月,舒同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从此一手持枪、一手秉笔,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五次的反“围剿”的战斗。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后,舒同先任红军12师政治部主任、红一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他又任红四师的政治部主任。从“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到“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舒同一边参加激烈的战斗,一边书写红军标语。这些笔画遒劲刚健、气势雄浑豪迈的革命标语,在漫漫长征途中,不仅鼓舞红军士气,启发沿途劳苦大众,也给国民党反动派以极大的震慑,红军不仅勇敢无畏、能征善战,而且在红军中竟有如此造诣深厚、风格独特的书法大家。

长征途中的练笔和大规模的书写使得舒同的书法艺术得到了很大提升。有些大幅标语需要用浓浓的石灰水来书写,军服时常被石灰水烧得洞连洞,他却高兴地讲这是练擘窠大字的最好方法。在长征的战斗间隙,没有纸笔,他就用树枝在地上书写。在日夜兼程的行军途中,他骑在马背上,还用手指在大腿上运笔提按,别人看不懂在干什么,毛泽东却笑着说:“舒同,你成了马背书法家啦!”舒同后来成了新中国书法事业的开拓者和推动者,系中国书法家协会的创始人和首届主席,以开创“舒同体”名闻艺苑。但他最看重的还是“马背书法家”这个红军长征时领袖给予的称号,这里面凝聚着他深深的战地情、笔墨缘。

是战士亦是画痴

黄镇是开国将军,亦是新中国杰出的外交家,他在风云际会的国际外交舞台上贡献卓越。毛泽东主席曾誉之“能文能武”。生性幽默的陈毅元帅却诗意地称“黄镇有三绝,就是书画诗。”原来黄镇是科班出身的画家,参加红军后也边战斗边搞宣传工作,以画笔为长征作了记录片式的展示,并早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就在孤岛上海出版了长征画集。

黄镇自幼喜好诗文涂鸦,临池学书,后在桐城中学求学时,得到一位老师的正规辅导,临摹古画,勤练笔法,注重写生,有志于艺术。因慕名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的开风气之先及中西融合而考入该校,师从于刘海粟等。后转入北华美术专科学校,从学于徐悲鸿、齐白石、李苦禅,以中国画为主,兼学油画。这位心怀理想,向往光明的美术青年毅然投身革命的队伍,于1931年参加了著名的宁都起义,随之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任红五军团政治宣传科科长。

中央苏区1934年在瑞金召开了中华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黄镇为庆贺大会的召开,画了一幅高3米、长10米的巨幅油漆画《粉碎敌人的围剿》,整幅画气势磅礴,场景宏大、主题鲜明。黄镇随中央红军踏上长征路途后,被调到红军总政治部搞宣传,作为红军中的科班画家,黄镇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用速写画的方法,走一路画一路,脚步不停,画笔不辍,从四渡赤水、巧过金沙江、强渡大渡河到激战腊子口、翻越大雪山、穿越水草地等,为红军长征留下了真实的画谱。

“水湍急,山峭耸。雄关险,豺狼凶。”长征途中风云变幻、浴血奋战,黄镇是战士,亦是画痴,他常触景生情,见景就画,不仅画在纸上,而且画在沿途险峻的山崖上,乡村的土墙上,古老的城墙上乃至老乡的门板上等,在长征途中开出了恢宏的万里画廊,使长征精神遍地开花。黄镇的书包原先是布包,里面的画稿时常被雨水打湿,粘在一起。后来他和一位战友换了一个皮包,为他保存了二十四幅完好的长征画稿。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后,萧华托人将画稿捎给了上海的著名作家、中共党员阿英,当阿英翻开画稿后,顿时被真实、生动的画面所震惊,里面有:过湘江、遵义大捷、泸定桥、翻夹金山、下雪山的喜悦、草地行军等。当时抗战的烽火已在全国燃起,阿英感到其可贵的时效性及珍贵的历史性,马上冒着生命危险在上海出版,并巧妙借用斯诺《西行漫记》的书名改为《西行漫画》。1949年后,《西行漫画》正式以《长征画集》的名称出版。著名诗人臧克家盛赞:“这画集堪称‘画史’,像夺目彩虹永挂在长天。”

一生的长征情结

廖承志是一位富有传奇经历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是戴着强加给他的手铐踏上红军长征之途的。但他依然用赤诚的信念,对党的忠诚,以自己精深的画技描绘“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

廖承志的母亲也是一位著名的女革命家、画家何香凝。廖承志自小喜好丹青文学及音乐戏剧,尤其是母亲对他的绘画从笔法、构图到用色等进行了系统的辅导,还特别培养了他敏捷而准确的速写能力。1919年他入广州岭南大学附中学习,后转入岭南大学,并开始参加学生运动。1928年在上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因参加革命活动被上海工部局拘留,经营救获释。1933年8月赴川陕苏区,加入中国工农红军,任工会宣传部长。1934年任红军第四方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

廖承志是因为旗帜鲜明地反对张国焘的“左”倾路线,被内定“枪决”,戴着手铐于1935年4月随红四方面军西渡嘉陵江开始长征的。但他依然以一个革命者的情怀,每到驻地脱去手铐后,即书写红军标语,画宣传抗日画,并以在蜡纸上做出“木刻”版画效果的特技,油印制成宣传画、连环画发放到红军将士和老百姓手中。在当时那种“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的极端艰苦条件下,他还利用自己擅长的速写技艺,在趁人不注意的情况下,用寥寥数笔就画出了红军将士的神态,引来欢快的笑声,活跃了气氛,激励了斗志。他先后为朱德、刘伯承、吴德峰等画过速写头像,他手中的一支笔被红军将士称为“魔笔”。开国上将傅钟曾深情地回忆了1936年7月11日红军在长征途中的绒玉等待渡河时,廖承志为他画了一幅笔墨简练、形神俱佳的速写肖像。1936年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后,经周恩来解救,廖承志终获自由,并恢复党籍。

凡是参加过长征的人,都会毕生留下刻骨铭心的长征情结。1961年,他和母亲何香凝、画家胡佩衡、陈半丁、秦仲文在北京合作巨幅国画《长征会师图》,以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四十周年。陈毅题词:“长征英雄此会师,中国历史新开端。”后在1967年夏的“文革”中,廖承志又一次身陷囹圄,他又画了两幅回忆长征的画送给女儿廖茗。这两幅画笔触畅达,场景生动,细节精彩,构思精湛,他动情地对女儿说:“这是爸爸长征时的大致景象。”寓意革命是需要前赴后继、不怕牺牲的红军精神。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