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9日 星期六
《金钱世界》升级版在沪开演 抓住阅读的好时光 阅读从平面走向立体 上海何以成为“光明的摇篮” 徐峥“戏剧教育火种计划”夏令营走出上海
第18版:文体新闻/文娱 2021-08-05

上海何以成为“光明的摇篮”

熊月之“写给青年人的党史第一课”出版

本报讯(记者 徐翌晟)“光明的摇篮”,是毛泽东同志对近代上海红色文化的综合评价,上海史专家熊月之《光明的摇篮》(见图)新著日前在上海市社联举行了出版座谈会。

《光明的摇篮》是熊月之经过三十年精心打磨而成,以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为坚实底色,生动解析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诞生在上海,上海何以成为近代中国“光明的摇篮”,探寻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历史源泉,传承共产党人精神血脉的红色基因,是一本兼具学术性和可读性的党史读物。正如熊月之所言,它是写给青年人的党史第一课。

该书首次完整提出中国共产党诞生在上海需要六大因素的支撑,即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系统、工人阶级与先进知识分子的社会基础、发达的水陆交通系统、便捷的邮政通信系统、可供依托的社会组织系统、可资利用的租界安全缝隙等,构成上海的独特性,使得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应运而生,诞生了“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光明的摇篮》力图从整体史角度解读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与发展的历史。“具体地说,关注三个空间、六大支柱(六大因素),厘清上海红色文化尤其是中国共产党诞生、发展的历史。”熊月之说,“三个空间由上海空间、上海和全国的关系、上海和世界的关系组成,是呈一个同心圆式的扩大,使得发生在上海众多事情不但具有全国影响,而且每每具有世界影响。”

在书中,熊月之还系统分析了上海对青年毛泽东的影响,毛泽东早年读过并深受影响的书籍,诸如上海学者郑观应《盛世危言》、冯桂芬《校邠庐抗议》、陈天华《警世钟》,以及翻译的西方书籍如亚当·斯密《原富》、孟德斯鸠《法意》等,无一例外都是上海出版的。这说明,毛泽东当时尽管还没有到过上海,就已经与上海——中国报刊书籍出版中心发生了重要的关联。

上海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徐建刚认为:“中国共产党是现代政党。现代政党只能产生在现代城市,从某种意义上说,上海城市给现代政党,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发展提供了非常广阔舞台。这是革命的逻辑,这本书做了很好的梳理。”

座谈会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共同主办。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