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7日 星期五
奥运夺冠热门,上海话怎么说? 外环高速救人 好民警找到了 推树的人 “站外上客”最高罚50万元 17岁男孩在社会关爱下获新生
第9版:综合新闻 2021-08-06
无父无母祖辈患重病 以床为家蜗居7平方米

17岁男孩在社会关爱下获新生

小华在新居里开始新的生活 首席记者 刘歆 摄

拥挤、争吵、忍耐,曾是很长一段时间内小华(化名)人生的关键词。外表干净,交流起来随和少言,初次接触,人们很难将眼前的17岁大男孩与无父无母、7平方米蜗居等残酷的家境联系起来。“我从来没和朋友提起过家里的事,关系再好的也不会。”在现实和自我的对冲中,小华习惯了用一套独特的机制保护自己,很难对人敞开心扉。而他所在的长宁区天山路街道的社会救助工作人员则希望通过真诚的关怀和帮助将这层冰冷的“外壳”融化,最大程度改变他的家庭困境,让他可以身心健康地成长。

出生后母亲就失联

街道工作人员初次了解到小华的情况时,他还住在联建新村,母亲自他出生就失去联系。在他15岁之前,父亲和继母也相继过世。他跟随继母年过八旬的父母生活在一起。外公、外婆、小华还有舅舅(继母的弟弟)一家共六口人,“蜗居”在30平方米不到的房子里。较大的14平方米的隔间分给了舅舅一家居住,小华与外公外婆三人则挤在另一个仅7平方米的小房间。

狭小逼仄的空间里,除了一张大床,就只有一面衣柜和一些堆放着的零碎杂物。走路活动的范围被压缩得所剩无几,床成了小华平时在家唯一“宽敞”的活动空间,功课作业也是在床上完成。随着小华逐渐长大,7平方米住三个大人也越来越逼仄,80多岁的外公只好在居民楼的消防安全通道里搭建了板床,每晚睡在那里。

外婆肢体残疾,装有假肢并身患肺癌,每月有较大额医药费支出;外公则因怕花钱,即使身体不适也不愿去医院做系统检查,三口人依靠微薄的退休金勉强过活。小华与没有血缘关系的舅舅一家相处也颇多困难。

街道为他找到新居

2021年初,天山路街道开展消防安全专项整治活动,外公的板床被拆除。因学校相关规定,小华作为沪籍学生无法选择住校,住房问题成了他们一家最大的困难。拥挤狭小的住所,每天往返学校四个小时的车程,让小华疲惫不堪,学习成绩也不尽如人意。

小华家庭的困境被楼组长看在眼里,她将情况向联建新村居委会反映。居委干部和社区求助顾问也应声行动起来,上门进行慰问。了解情况后,他们向天山路街道社区受理服务中心反馈了小华一家面临的困难。最终街道将其纳入“困境儿童”帮扶行列,并制定专门计划,从住房解决、心理关爱、学业辅导等方面进行精准帮扶。

因外公外婆二人每月的退休金收入超过了廉租房3300元的标准,小华本人未满18周岁,也不满足申请廉租房的条件。为此,天山路街道牵头进行了多次、多部门的商议讨论,最终在联建新村内部为小华一家找到了一间20平方米左右的住房。同时与房东达成房租协议,并提供补贴保证他们以可以负担的较低价格租下了该房间。今年5月,小华和外公外婆搬进新居,住房问题这块“大石头”也终于落地。

除了解决住房问题,天山路街道工作人员在加强对小华心理关爱和学业辅导方面也没少下功夫:时任联建新村居民区书记的陆怡与他结对,成了他的“邻家妈妈”,在平日的学习、生活中尽可能多地给予他关怀与必要的帮助,还经常在下班后为他准备第二天的早餐;街道妇联联系了“梦晓团队”的专业心理辅导老师定期为小华进行心理辅导,聊聊平时学习、生活状况,帮助他建立自信,更加开朗乐观地进行人际交往;第三方申爱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则给小华匹配了辅导老师,每周进行两小时英语补习,帮助他提高英语成绩……

经历过苦难见阳光

如今,小华就读于心仪的职业技术学校,三口人有了环境相对较好的安定居所,生活压力也得到了明显的缓解。谈到对天山路街道工作人员以及外公外婆想说的话,小华显得有些羞涩拘谨。“温暖”和“感谢”,是这个经历了过多苦难的大男孩仅有的用来表达情感的词汇。外公外婆的温暖让孤苦无依的他有了一个家,社区工作人员的温暖则让这个家有了更多安稳和爱。正是这些源源不断的温暖鼓励小华走出黑暗,更勇敢地站在阳光之下,充满感恩地面对今后的人生。 本报记者 屠瑜 实习生 陈雨婷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