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26日 星期五
他的笔下也有夏加尔般的爱与梦
第20版:国家艺术杂志 2021-08-11

他的笔下也有夏加尔般的爱与梦

林风眠中年像

林风眠南昌路53号寓所

艺术运动社首展展厅(今科学会堂)

林风眠彩墨画《小溪潺潺》

林风眠彩墨画《琵琶女》

◆汪 涤

莫奈展之后,近期,“爱即色彩——马克·夏加尔展”又成沪上热门展事。事实上,20世纪上半叶,众多中国早期留法艺术家都曾求学于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林风眠先生就是其中之一。他18岁赴法,25岁回国,一生受法国艺术新思想、新形式、新技法的影响。今年8月12日是林风眠先生逝世30周年,本刊约请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汪涤为读者讲述林风眠笔下那些融合中西、如夏加尔般的爱与梦。 ——编者

林风眠一生居住过很多国家和城市,其中时间最长的是上海。他的寓所在南昌路53号,这条马路原名环龙路,北面是商业繁华的霞飞路(今淮海中路),南面是法国公园(今复兴公园),林风眠寓所旁的南昌路47号早期曾是法国总会,后来改为法国学堂,现为科学会堂。林风眠选择原法租界这一具有浓厚欧陆文化情调的区域隐居源于其早年在法德的留学生涯,也源于他融合中西艺术文化的理念。

画作中的法德情缘

林风眠出生在广东梅州的一个小山村,是客家人的后代,祖辈以石雕为业。他在梅州中学读书期间,与林文铮、李金发等人为同学,还组织了探骊诗社,展现出很好的文学艺术才华。1919年,林风眠和林文铮在上海报名参加了留法勤工俭学,乘船前往欧洲,同船者有蔡和森、蔡畅、向警予等。到法国后,林风眠进入第戎美术学院学习,院长杨西斯十分赏识这位青年学子并推荐他到巴黎高等美术学院深造。一战后,战败国德国马克大幅贬值,生活成本适合外国学生,林风眠等人就前往柏林游学。在那里他结识了熊君锐、周恩来等共产党人,接受了进步思想。林风眠还在柏林邂逅了奥地利贵族后裔艾丽斯·冯·罗达,她浪漫多情,喜欢文学与艺术,这种气质深深地吸引了林风眠,两人迅速坠入爱河。罗达与林风眠婚后不久便怀孕了,可她产下一子后突发产褥热离世,孩子不久也夭亡。林风眠悲恸至极,亲自为爱妻刻了一块墓碑,上面镌刻墓志铭“人生有情泪沾臆”。后来林风眠又娶了第戎美术学院的法国同学阿丽丝为妻。林风眠先后与德国、法国两位女性的婚姻使其对欧洲文化有了更深的情缘,他日后的绘画中不乏德国表现主义和法国立体主义的影子。

在欧洲,林风眠还结识了人生最重要的伯乐——蔡元培。蔡元培对于美育、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曾提出“美育代宗教”的主张,还亲自在北京大学讲授美学课程。1924年,林风眠等旅法中国艺术家在斯特拉斯堡的莱茵宫策划了“中国美术展览会”,集中展示了485件中国古今艺术品。林风眠参展了42幅油画和国画,《摸索》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幅。该作品是林风眠游学德国时所作,当时报纸评论“全幅布满古今伟人,个个相貌不特毕肖而且描绘其精神、品性人格皆隐藏于笔端”。正在当地的蔡元培主持展览开幕,对《摸索》中的表现人道主义精神赞赏不已。蔡元培夫妇随后又到巴黎林风眠的家中访问,林风眠迁居第戎后蔡元培夫妇又去住了三天,临别还相赠3000元作为资助,体现了蔡元培的爱才之心。林风眠在蔡元培心目中已成为推动中国现代艺术教育的理想人选。

中西融合的艺术创新

1926年,年仅二十六岁的林风眠被任命为北京国立艺专(中央美术学院前身)校长。教育部的任命发出时林风眠已在回国的轮船上,故而他并不知晓这一信息,他还请同船的名画家徐悲鸿回国后帮他介绍工作。然而在上海黄浦江的码头上迎来戏剧性一幕,人们打出“欢迎林校长回国”的红布条,见总没人答应,就上船寻找,看见船上只剩林风眠一个中国人就问是否林校长,林风眠答:“我姓林,但不是校长”。最终经过解释,他才知被任命为国立大学的校长。林风眠到北京艺专后,以包容中西的胸怀聘请法国画家克罗多为油画教授,又邀请木匠出身的民间画师齐白石教授国画,改变了当时北京艺术界的陈旧风气。

后来军阀张作霖控制了北京,镇压进步人士,林风眠由于“社会艺术化”的主张受到威胁,只得辞职南下。1928年在时任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蔡元培鼎力支持下,林风眠受命在杭州组建了国立艺术院(后称杭州国立艺专,今中国美术学院)。学院章程宗旨为“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通过中西融合实现创新是核心诉求。学院的欧洲美术背景明显,聘请教授多为留法学生。林风眠撰写的《一九三五年的世界艺术》一书还重点介绍了野兽派、立体主义、表现主义等西方现代艺术的来龙去脉及当前发展,还结合当时欧洲各国艺术展览阐述了自己的艺术观念。

虽然林风眠任校长的两所学校都不在上海,但上海始终是他传播艺术成绩的地方。杭州艺专师生在上海法租界多次举办展览,如1929年学校师生以艺术运动社名义在法国学堂(今科学会堂)举办首次画展,1934年的第四次展览会也在此举办。林风眠还在尚贤堂(今淮海中路尚贤坊)、法国学堂及震旦大学(今上海交大医学院)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前来观看林风眠展览的多为欧洲侨民,包括法国总领事在内的人士还出资购买林氏的国画。留法翻译家、美术史家傅雷是林风眠的好友,他通过在英国的儿子傅聪向欧洲销售了不少林风眠的画作。正是看重上海浓郁的欧陆文化氛围,林风眠从上世纪三十年代末起就将妻女安置南昌路53号,本人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正式定居于此,直至1977年离开前往香港。

水墨基调的深沉博大

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巴黎正是世界现代艺术的中心,一战后,大量外籍艺术家前来定居发展,多元的文化推动了艺术的创新。位于塞纳河左岸的蒙帕纳斯成为艺术家们新的聚集地,来自西班牙的毕加索和意大利的莫迪里阿尼、俄罗斯的夏加尔等人是当时的代表人物。

林风眠此时也在巴黎学习,刚开始他努力摹仿西方绘画艺术,老师杨西斯劝告他要走出学院的大门,去博物馆学习中国自己最宝贵而优秀的艺术。林风眠从此走上了用西方现代艺术调和中国民间艺术的道路。他在用笔上吸收民间瓷画的流畅线条,借鉴戏曲人物、剪纸、木偶等的夸张造型以及敦煌壁画、漆器的浓郁色彩,创造出具有个人特点的艺术样式。林风眠早年以大型油画为主,中年之后转向中小幅国画。林风眠的国画又称彩墨画,其工具为毛笔和宣纸,色彩则使用外来的水粉颜料,画幅较为接近西画的方形,而意境又体现了东方的诗意,具有中西融合的特点。林风眠既本土又国际的风貌在二十世纪巴黎的许多移民画家身上也可以看到。比如夏加尔来自俄罗斯西部一个犹太人聚居区,青年时代到发达的西欧学习和发展。对故乡民风的怀念始终是夏加尔绘画中的主题,充满浪漫与梦幻趣味,成为超现实主义运动中的标志性人物。林风眠的绘画中始终有着对家乡山水及母亲深深的眷恋,中晚年人生的坎坷命运又增添了画面中忧郁感伤的情调。林风眠的绘画以水墨为基调,较之夏加尔浪漫的蓝色更为深沉博大。

在林风眠的影响下,杭州艺专许多学生都能以现代的手法表达出完全中国化的感受。有“留法三剑客”之称的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能自由驾驭西方绘画工具表现东方抒情的意趣。定居巴黎的赵无极、朱德群被推崇为欧洲抒情抽象艺术的代表,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光芒。吴冠中则探索并成为上世纪八十年代“形式美”主张的提出者,直接推动了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因为林风眠的开创之功,英国著名学者苏立文将其誉为中国现代绘画的先驱者。

1999年笔者在中国美术学院求学期间曾参加过林风眠百年诞辰画集《林风眠之路》的编写工作。当时走访过林风眠在杭州、上海、重庆等地的足迹,还采访过林老很多同事和学生。如今“留法三剑客”以及同学丁天缺、闵希文、朱膺、朱怀新、苏天赐、张功悫等也已先后过世,属于林风眠及其学生的抒情表现和抽象画风也成为历史。然而,林风眠之路的意义依然存在甚至更为重要,这就是用跨文化的视角、当代的语言表现中国人独特的感受,从而让世界各国人民了解与喜爱。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