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12日 星期三
《小于一》:诗人的散文,识见与眷恋 字里行间又逢君 新书速递 云山万里披新绿  春意盎然绘诗篇
第10版:星期天夜光杯/读书 2021-08-22

字里行间又逢君

◆苏虹

收到管苏清带着墨香的新书《梨花雨中又逢君》,既为他笔耕不辍而钦佩,更为他富有真情实感的文字所感动。

苏清年轻时有一段特殊的经历。1986年,已经70岁的陈靖将军,沿着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和红25军、西路军共5条长征路线重走长征路,历时21个月640天,行程36260公里,途经17个省(区)400多个县(市、镇),翻越8座雪山,过草地730公里。鲜为人知的是,有一位年轻军人全程陪同老将军走完了这段长征路,他就是管苏清。彼时,风华正茂的他,刚从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毕业。

或许是受到这次特殊经历的影响,“行万里路”成了他一生的追求。从军三十余年,部队工作繁忙,难得有时间自由自在地“行万里路”;转业到地方,特殊的工作又让他忙碌不已。所幸这一切并不妨碍他“心向往之”,只要有机会,他就会选择“诗和远方”。

苏清是个爱读书的人,虽然行伍出身,但无论是性格,还是习惯,书生的成分多些。即便是难得有机会远行,他首先会翻出有关西藏的书。当然,军人出身的他,决不会打无准备之仗,因此,他还会“购买好相机”,甚至“还会练出腹部六块肌肉”。做足了功课,接下来在林芝“狂野桃花”,在鲁朗“穿越林杉”,自然“一切烦恼随风飘散”了,而随手记下的文字,也有了几多诗意。

巧的是,我也是一个喜欢经常出去走走的人,有几次还得机与苏清同行。苏清的《烟雨南浔访嘉业》这篇随笔,就是在一个细雨蒙蒙的秋日走进南浔古镇留下的文字。南浔素有“中国江南的封面”之美誉,当地的风土人情自然是游客津津乐道之处。但在苏清的眼中,更多的不是风土人情,而是那些掩映在历史尘烟中的江南历史文化根脉,因而笔触也就更注重于“永久书香”,以及背后的历史故事。追寻历史变迁轨迹,深挖历史文化由来,看似信马由缰、天马行空,实则方整严谨、疏朗有致。这一点,也成为苏清《梨花雨中又逢君》这本随笔的一大特点。

在中国,游玩一直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实地旅游,亲身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另一种则是“神游”。与实地旅游记下的文字不同,古代文人“神游”记述的文字,往往更精彩绝伦。比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梦中“神游”一番后,留下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文字;范仲淹的名篇《岳阳楼记》其实也不是他游岳阳楼后写的,但这并不影响他的文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千古绝唱,说到底,实地旅游的文字是用“眼睛”写的,而“神游”的文字是用“脑子”写的,这使得此类文字更有魅力。

苏清也不例外。“沪上夜梦,鹅毛大雪,独行林中,千树万树梨花雨,巧遇诗人岑参,携手同行”。也“曾戍边10年”的苏清,回想军旅青春岁月,自然碰出火花,引发两位“老军人”的良多感慨。书中不少类似的篇章,阅后令人产生强烈的共鸣。比如《桃花潭水深千尺》文尾中的“牺牲我一个,幸福十亿人”,从他笔端流出,完全是真挚感情的流露。有感而发、言之有物,真诚而睿智、朴实而有华,成为苏清这本随笔的又一个特点。

生活在火热的大时代,需要更多的家国情怀。令人欣慰的是,这本随笔集无不流淌着令人感奋的激情与梦想。尽管有时有些含蓄、有些内敛,但作者内心深处的激情依然能让读者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有道是“文如其人”,这本随笔或许正好印证了这一点。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