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驹年谱》《张伯驹笔记》
《张伯驹年谱(1898—1982)》《张伯驹笔记:文化奇人的前半生》日前出版发行。
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张伯驹是近现代文物专家、大收藏家、诗人、京剧学者和名票。他曾将名贵藏品无偿捐赠国家,名垂青史。他曾长期担任盐业银行董事,其身世涉及从晚清、民国到新中国几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军事等诸多方面,因此这部年谱的出版对于上述领域的研究具有资料价值。
上述两部书的作者靳飞曾任东京大学特任教授、研究员,日本佛教大学研究员,现为北京戏曲评论学会会长,著有散文、随笔、戏剧研究出版物十余种。此番为留张伯驹信史,他专门翻看了盐业银行档案,阅千万之言,费十年之功。
王亮鹏
(北京出版集团文津出版社)
《夜莺之眼》
不起眼的平凡小裁缝,挑战邪恶黑魔法;痛失恋人的软弱少年,在幻想世界中直面命运;注定被牺牲的配角,如何逆天改命,拯救祖国;九头恶龙肆虐,痛失亲人的三兄妹,追寻生命的珍贵与美好;藏有精灵的水晶玻璃瓶,映射出敢爱敢恨、充满勇气的女性。《夜莺之眼》中的五个故事,不仅仅是奇幻与童话,也是当代寓言与田园牧歌。拜厄特用梦境般的文字和思辨性的叙述,缔造了一个充满想象力的魔法宇宙,细节、智慧和辉煌令人惊叹。
作者A.S.拜厄特为英国小说家、诗人、学者、批评家,以博学和绚丽的文字为特色,作品主题涉及生物、历史、童话、奇幻、美术等,气势磅礴,描写细腻。
(上海文艺出版社)
《工作的意义》
在人类历史上大多数时间里,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将工作置于近乎主宰的位置。
古箴言说,“人必汗流满面才得糊口”。人类从何时开始工作的?人与工作的关系发生过哪些改变?人被当作生产力工具投入经济增长,又是怎样形成的?
剑桥大学人类学家詹姆斯·苏兹曼绘制了一幅宏大的工作简史。从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到智能化的人类未来,挑战了关于工作变革与人类进化的一些深刻的假设。他融合了人类学、进化生物学、物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表明我们费尽心力通过工作寻找快乐的意义和目的。作者认为,人们担忧资源稀缺,因而勤奋工作变得重要,人也变得越来越忙碌。他认为自动化有可能彻底改变人与工作的关系,希望人们能够以“富足的原始社会祖先为借鉴,思考人之所以为人,而不是工具的意义”。这种从工具人思维向“人”的转化,才是他写作《工作的意义:从史前到未来的人类变革》这本书更真切的建议。
(中信出版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