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凯
每逢生日,我就想起父亲母亲做的手擀面。生日一碗面,这是中国人绵延已久的习俗,父亲母亲则从中感受着无尽的快乐,这种快乐饱含着他们对儿女深情的期望与祝福。在我们家,不管是谁生日,那天一家人的午饭一定是手擀面。
我的生日是在农历五月,此时序属仲夏,新收的小麦已经入户,菜园里的米苋南瓜等夏季蔬果可以采摘。在我生日这一天,母亲早早地把几天前磨好的面粉拿出来。平时不上灶台的父亲,就像他是农民却写得秀丽的蝇头小楷一样,有着一手做手擀面的好厨艺。从和面入手,他不紧不慢地在桌面上反复搓揉面团,双手看似轻柔的动作里用着暗力。待揉好的面团光滑中透出白玉般的温润,父亲把面团摊平,卷入那根枣红色的桑木擀面杖,轻轻地在桌面上滚擀着面团。在循环往复的推擀下,裹着擀面杖的面团变得越来越薄,直到成为一张大大的圆圆的薄薄的面皮。然后,父亲把面皮对折起来,随着砧板上轻脆的刀切声,面皮变成了一堆丝滑泽润的面条,随手拎起,感觉每根面条在长长而坚实的手中充满活力。母亲以新鲜的苋菜和嫩绿的南瓜片炸汤,煮出一锅味道鲜笃的手擀面。母亲用农村常见的蓝边碗为我装了满满的一碗面。碗里的面条晶莹剔透,汤汁里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清新的夏日的炽热,吃在口中筋道,耐嚼,齿间凝聚着浓郁的新麦糯香,吃得我酣畅淋漓。
参军入伍之后,每到我生日之时,就会想起父亲母亲做手擀面的情景。虽然上世纪七十年代上海的饮食店几分钱一碗的阳春面也很鲜美,但我还是喜欢父亲母亲手擀面味道的醇厚。直到好多年之后,父亲母亲来上海,闲聊之中,我又说起生日手擀面,并流露出在外过生日没有手擀面的缺憾。母亲含着怜爱的目光看着我说:“你不在家,每年你的生日,这一天我们的午饭还是吃手擀面”。听了母亲的话,我心头热乎乎的,真是“儿行千里母担忧”,父亲母亲把对儿的牵挂、祝福和期望,都寄托在亲手做出的那碗生日手擀面里。
时光荏苒。每当想到父亲母亲一生的艰辛,几十年过去了,那碗热气腾腾的手擀面一直印在我的脑海中,让我百感交集。同普天下父母一样,他们对儿女的深情,不会用太多的语言表达,而是在一切可能的细微之处,充分地展示他们对儿女义无反顾的大爱。那碗生日手擀面,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也是一个生动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