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5日 星期六
设计,让回收材料“重生”
第21版:创见 2021-08-25
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进行到底——

设计,让回收材料“重生”

以铜矿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矿渣转变而成的聚合物设计成的家具

Studio KAE设计的咖啡渣Coffire吊灯

由废弃矿渣转变而成的聚合物设计出的椅子

“本土创造”团队的瓷渣再生设计——“影”

用落叶和废弃油脂制作的座椅

回收电子元件制作的文件柜

用炭化的剩余蔬菜等材料制作的花器和食器

StudioKAE把咖啡渣当“颜料”

◆琳恩

“烟花易冷,城心不冷”,经历台风“烟花”考验的上海市民,在雨停之后自发赶到滨江清理垃圾,成为这个夏天令人难忘的都市一景。上海市民身体力行为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环保课。当15吨垃圾装满近1500个蛇皮袋,有人不免联想,这类垃圾有没有可能再利用?随着可持续理念深入人心,人们对“零负担”再生设计的产品接受度越来越高,换言之,回收材料设计已经成为守护上海环境的另一种“结界”。 ——编者

花博会上500多万个回收牛奶盒包装做成的“观花长椅”,是时下炙手可热的网红;用废弃轮胎制作的酷炫时尚包包,也是当下申城年轻人的心头好。确实,各种回收材料设计以新奇的面貌,出现在上海市民的日常生活中。

“疯狂”的实验,理性的创意

“咖啡渣”做的灯具,怎么可能这么美?第一次看到张哲恺设计的Coffire系列吊灯的人,通常会发出这样的感叹。从表面来看,吊灯上富有流动感的纹路,常让人误以为是大理石质地,实际上,这是两位设计师用咖啡渣为陶瓷染制成的特殊肌理。

“每年,全球消费的咖啡在4000亿杯以上,也就是说至少会产生800万吨咖啡渣。如何处理巨量的咖啡渣,关系到我们生存的环境,而上海又是全球咖啡店最多的城市,作为这个城市的一员,我们责无旁贷。”曾在英国留学的张哲恺和同学王可人,在上海创立了设计工作室Studio KAE,在意识到咖啡渣可能对环境产生影响之后,他们便开始从自身的专业角度思考重新利用咖啡渣的可能性。

于是,在张哲恺理性的创意理念之下,诞生了一场近乎“疯狂”的设计实验。他从江西景德镇制瓷工艺中汲取灵感,先烧制出纯色的陶瓷釉面,将咖啡渣材料浇于其上,再以高温进行灼烧。此时,陶瓷释放出的化学物质与咖啡渣发生了化学反应,在表面呈现出粉红色的类似于大理石的纹路。虽然整个过程听上去并不复杂,但是纹路是否美观,是否能烧制成功却与咖啡渣的温度、湿度、浓度息息相关,为了达到心目中理想的效果,张哲恺进行了无数次实验。

在Coffire吊灯设计获得多方肯定之后,张哲恺和王可人又开始了新的实验,他们要将咖啡渣加入板材、布料和其他家具之中,开发出更多包含可回收材料元素的新设计系列。

Studio KAE的故事并非个例。作为上海各大设计展览上的“常客”,“本土创造”团队的瓷渣再生设计,也受到了设计爱好者们的极大关注。“我们见证了城市的发展和改造,也发现了废弃建筑材料具有回收利用的价值。”这支团队的负责人介绍说,他们是以废弃瓷砖为材料,将其搅碎后充当“骨料”混入到混凝土中,打造出一款名为“影”的墙砖。

这种墙砖利用水泥高可塑性的特质,又充分挖掘废弃瓷砖边角料的潜质,塑造强壮的立体结构,让光线在墙砖的二维平面折射形成不同的阴影深浅来营造立体感,为墙面设计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受到德国红点奖评委的青睐,一举斩获红点奖建材类别最佳设计奖。

“垃圾”破圈,人人都是设计师

数年之前,回收材料设计仅仅是某些品牌赞助的概念设计展览上的点缀之笔,是资深设计师们“玩票”的即兴之作,作品形态离量产、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还有不小的距离。然而,现在,不给自己设限的年轻设计师们频频用“垃圾”破圈,在事业上寻求突破,获得了人们的认可。

也正因如此,回收材料设计新创意不断出现在上海的各种设计展览和大街小巷中,创作手法也日趋多样。

比如,有设计师思路奇特,用炭化的蔬菜“垃圾”等材料制作花器和食器,不仅美观实用,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使用者反省食物浪费的问题;有的设计师,选择与材料研究者们进行深度合作,以铜矿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矿渣转变而成的聚合物作为材料,制作了桌椅、电灯等家具,据说制作过程的碳排放量非常低,而且作品的牢固度也令人惊喜;还有的设计团队,用回收的电子垃圾创作办公家具。经过他们的巧手再造,原本令人头疼的库存电脑机箱、主板、电机等电子元件化腐朽为神奇,摇身一变,变成了办公桌、文件柜、带隔板的工作单元。

不仅如此,甚至连初出茅庐的沪上高校毕业生,也在用回收材料进行设计“破圈”,废弃的霓虹灯管、二手衣服布料、农田里的秸秆,都是他们进行毕业设计的材料和灵感来源。很多人在见识到沪上高校学子的这些“回收材料”毕业设计作品后,都对“后浪”所展现的能量连连称道。

事实上,不仅是设计师在用专业技能为人们提供回收材料设计的解决方案,在普通百姓中间,也有不少回收材料的设计高手。前一段时间,“歪果仁”抢购中国出产的搪瓷痰盂罐用来种花,虽然是趣闻,但上海的“爷叔”阿姨们听闻此事后,只是会心一笑,因为很多市民都有把废弃搪瓷制品精心修饰后当花盆和装饰器具的经验。至于塑料瓶、回收牛奶盒、旧家具,也都有各种再生用法,把牛奶盒剪裁后做成防油烟的围兜,让空塑料瓶变身为长途旅行中的储存鸡蛋的容器,使废弃冰箱成为具有纪念意义的储物柜,都已经是老生常谈的创意。

“用‘垃圾’做设计,除了见证自己动手的劳动成果之外,更吸引人的是,它永远是一份未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人都能成为回收材料的设计师。”一位手工制作达人道出奥妙,人人都有探究未知的好奇心,不只是设计师,只要亲自动手,普通人也能从回收材料中体验设计的乐趣。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