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2日 星期五
康复干预 残疾预防,需要这样的“三七开” 广告
第3版:要闻/广告 2021-08-25

残疾预防,需要这样的“三七开”

孙云

今天是全国第5个残疾预防日。

这几天,长宁区残疾人联合会办了一系列的残疾预防“云课堂”活动,还发放了残疾预防工具包。与以往残联系统举办活动基本面向残疾人朋友不同,长宁残联主办的这些残疾预防主题活动中,残疾人士和健全人的参与比例是三七开,而他们还觉得“这就对了!”

残联的服务对象怎么变成了全社会,残疾人士只占其中一小部分?这是“不务正业”吗?

不不不,这恰恰是开展残疾预防日宣传活动的意义和目的——让全社会共同增强残疾预防意识,了解残疾预防知识,努力减少和控制残疾发生、发展,全方位、全周期维护人民群众健康。

2017年国务院批准将每年8月25日设立为残疾预防日,这之后的最初两三年,在这天前后承担宣传任务的,主要是各级残联。然而,随着残疾预防意识的不断普及和误解的进一步消除,卫生、交通、应急管理、生态环境等更多部门加入进来,共同参与到《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16-2020年)》的实施中。

观念决定行动。这一变化从5年来残疾预防日的主题演变也能看出:2017年首个残疾预防日,主题为“推进残疾预防 建设健康中国”,之后陆续是“残疾预防,从我做起”“预防残疾,从生命源头做起”“残疾预防 从儿童早期干预做起”,今年更是鲜明提出“加强残疾预防,促进全民健康”,把残疾预防前所未有地纳入到全方位、全周期维护人民群众健康的高度。

为什么要面向全人群开展残疾预防?

根据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中国残疾人总数约为8500万,平均每16人中就有一名残疾人士。减少残疾的发生、发展,不仅有利于个体,更有利其整个家庭和整个社会,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

在全国残疾预防日设立前,上海早就开展了残疾预防工作。如果按照人的生命周期来划分,早到婚前体检、孕产期保健、产前筛查、新生儿筛查,晚到面向长者的社区康复站点、医疗机构的脑卒中急救绿色通道建设。近年来,更是按照《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16-2020年)》,从有计划地实行免疫接种、开展预防性咨询和指导优生优育、开展早期筛查、努力减少伤害致残、提升康复服务等方面,进一步采取措施。这些点点滴滴虽未标明“残疾预防”四字,却实实在在起到了“残疾预防”的显著效果。

例如,脊髓灰质炎疫苗的诞生和普及,使“小儿麻痹”成为过去时;孕前耳聋基因筛查和新生儿筛查则大幅降低听力残疾宝宝的出生率,使得聋哑专科学校的学生越来越少,早期干预、康复训练和辅具适配更把“十聋九哑”的老话改写为“十聋九不哑”,大大提高了听力残疾人士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参与度。

值得关注的是,人们必须客观认识到,残疾是无法完全消除的,残疾风险伴随着每个人。例如,虽然听力残疾人士的出生数量大幅度下降,然而,由于楼房长高、车辆增多等原因造成的意外伤害致残率却不断上升,所以,残疾预防必须是一项系统工程。就拿城市交通来说,十字路口的一次划线调整,表面看是提高通行效率、减少拥堵,实际上却还具有用更科学的道路组织方式降低事故风险和交通参与者因事故致残可能性的作用。

昨天,中国残联联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应急管理部等共同在北京宣布,《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16-2020年)》各项任务已顺利完成,工作目标全面实现,我国在预防出生缺陷和发育障碍致残、疾病致残、伤害致残以及改善残疾康复服务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十四五”期间,我国还将研究、制定新一轮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继续针对遗传、疾病、伤害等主要致残因素,实施专项防控行动,努力减少、控制残疾发生、发展,全方位、全周期维护人民群众健康。

健康中国,每个人都不可或缺。残疾预防虽有“残疾”二字,却不仅仅是残疾人士和残疾人工作者的事,甚至可以说,在残疾预防的工作体系中,残联要做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相信随着人们相关意识的进一步提高,到了人人都知道“残疾预防主要不是残联的事”的那一天,残疾预防的效果将会更加彰显。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