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穿越千年玩个够 像拍科幻片一样 准备这场音乐会 上海出品纪录片《流动的中国》
第19版:文体新闻 2021-09-16

像拍科幻片一样 准备这场音乐会

“万捷旎的钢琴与数字印象”幕后故事

万捷旎彩排照

9月26日,《15°——万捷旎的钢琴与数字印象》即将在上海保利大剧院进行保利院线首演。“为了这场音乐会,我和LIMAGE限像工作室的数字媒体艺术家们用了3天的时间进行数据采集。我也像拍科幻片一样,第一次全身戴上了无数的数据采集器、传感器,很有趣。我非常期待能在舞台上和另一个虚拟的我进行互动,无论对我还是对观众,都是一种全新的体验。”钢琴家万捷旎说。

在这场先锋跨界艺术之旅中,观众不仅能听到世界经典名曲,还能重新感受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演奏会的概念“15°”,也是源于音乐与自然的交互:音律中的“15°”包含了二十四个音符;在自然的二十四节气中,太阳运动轨迹以每15°为一个节气。包括肖邦、格里格、德彪西、李斯特、谭盾、丁善德等中外作曲家的十五首经典乐曲将以自然季节为题,按照岁月编排组织。

“我一直非常喜欢中国传统文化,这次的主题也是与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的范圣玺教授一起策划的,他对中国的节气很有研究。”万捷旎说,“音乐会上的这15首曲子都是我精心挑选的,每一个章节中都会有中西作曲家对于不同季节的诠释,能把西方经典名曲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让观众感受到中西文化的交流,我觉得非常有意思,也很有意义。”譬如在演奏门德尔松的《春之歌》时,舞台上配合着中国的画风,让植物生长的脉动和音乐的节奏联通在一起。

这不是一场传统的钢琴独奏会,在范圣玺的牵线下,这次的音乐会由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团队负责整个舞台的创意设计。通过动作捕捉、交互式动画、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每一首乐曲量身定做视觉化表现,以视觉联动听觉,延续传递音乐蕴含的情感,从而营造出声景相融的感官意境,带来“沉浸”而“可见”的音乐感受。

在首次联排的现场可以看到,演奏会的背景上,音乐的律动与万物的生长保持着同样的节奏。据介绍,在新媒体动画的生成过程中,还提取了自然节气中的一系列参数,包括不同季节的气温、天气变化信息,不同植物的花期等,自然的数据影响和构筑了视觉内容,包括舞台中舞动着的光影幻象。

此外,新媒体技术团队运用动作捕捉、深度图像采集、3D扫描等方式采样钢琴家演奏过程中的各种细微状态,也就是文章开头万捷旎所说的像拍科幻片一样的体验。这一切为的是在舞台上虚拟构建一个3D“万捷旎”,比如在某首曲子演奏时,真正的万捷旎会离开钢琴,在舞台上做一些肢体表演,而留在钢琴边演奏的,则是虚拟的万捷旎……

据介绍,从这个月起,演出将从上海出发,途经十座城市,巡演十场。 本报记者 吴翔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