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人员始终处于“一级战备”状态
他们是保卫城市的“隐形侠”,是追踪病毒的“名侦探”,更是捍卫人民生命安全的“守门员”。在疫情发生时,他们奋战在监测研判、病原学检测、调查处置、接触者追踪、环境食品检测等疫情防控最前沿。
中秋、国庆双节临近,但疫情防控容不得一丝松懈,正如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冠疫情防控流调队队长、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吴寰宇说,“疫情说来就来,目前虽然是常态化防控的三级响应,但我们始终处于‘一级战备’状态,这样才能换来老百姓的正常生活和安全感。”
一切为了“早发现”
防治传染病的要诀是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早发现是打好主动仗、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基础,也是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的核心要义。从2020年1月20日确诊第一例新冠病例至今,上海已成功应对多起本土新冠疫情,而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役中,流行病学调查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冠疫情防控流调队,至今完成了2400多名确诊病例和4.8万密切接触者排查,检测了35万件重点场所样品,成功处置了140多起本土聚集性疫情和65余起冷链食品疑似阳性事件。
“看似波澜不惊,其实背后默默做了大量工作,上海防疫部队全速奔跑,靠的是高效的机制、精准的防控、市民的配合。”吴寰宇说,一旦发现确诊病例后,市区两级疾控中心连夜围绕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轨迹追踪以及相关接触人员排查,并对相关接触人员按照风险大小划定防控圈。“我们一直在和病毒赛跑,最大程度缩小疫情的影响范围,守护好这座城。”
狠抓首个24小时
时钟拨回至8月,上海再现本土疫情。流调不仅拥有值得信赖的“上海速度”,而且能用快速、科学、精准概括。流调队员们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吴寰宇表示不仅是流调队伍的努力,更多的是各部门联动协同无缝衔接才能跑出的“上海速度”。疫情发生后,马上启动“人、物、环境”同查,流调、检测、协查、基因测序,17小时内基本确定感染来源,24小时内基本完成密接、密接的密接、筛查人员的识别、排查、判定和管控。流调队员们努力在最早时间、从最低层级,用相对最小的成本,解决最大的关键问题,最大程度地守护城市安全,守护市民的健康和生活。
“病例1,是在浦东机场为境外货机服务的外航机械工程师,男性,埃塞俄比亚籍,44岁……”8月20日凌晨,上海在例行检测中主动发现2例核酸检测结果异常。深夜的浦东疾控一下子忙碌起来。应急队员争分夺秒开展调查。“是的,我们一起吃了饭。”“我想想,我们好像在户外待过一阵子。”一个个线索、一条条记录快速整合,拼凑出确诊病例和密切接触者的行动轨迹。根据流调信息,外籍人士曾去过卖场,如何在这么大的空间里,把接触过的人员都找出来?流调队员发现,这名外籍人士离开超市后,曾在一家商铺有结账记录,通过监控,流调队员迅速找出病例。再根据其着装查超市监控,掌握其进出超市的时间、轨迹,以及相关接触人员。
传染病的应急处置,关键词一个是管控、一个是溯源。但都离不开一个字——“快”。特别在疫情发生后的第一个24小时内,争分夺秒与病毒赛跑,以最短时间作出最准确反应,也就相对能以最小成本控制风险——病毒本身扩散的风险,以及经济社会正常运行受挫的风险。8月以来先后出现的几例本土病例,均考验上海的应对速度。正是在问题出现后迅即开展精准排查、追溯并采取措施,依靠着“事不过夜”的应对速度,几次疫情均未造成大规模扩散。
快精准不“一刀切”
当天发现、当天处置,24小时之内公布。“事不过夜”背后,不仅有大量人力物力投入,更有日益完善的联防联控机制、科学赋能、智慧城市建设等诸多优化设计与奋力拼搏,才能将“早、快、广”落到实处。作为上海新冠疫情防控的核心团队,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冠疫情防控流调队“精准、快速、科学、高效”的工作一直都受到高度评价。他们在海量信息中抽丝剥茧、追溯病源,一步步精准还原,一次次果断研判,追溯感染源头的“上游”,阻断疫情传播的“下游”,为抗疫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值得一提的是,上海的流调队伍不仅速度快,更强调精准,科学划定及筛查三圈层的风险人员,“多一个不要,少一个不行”,被国务院高度赞誉“不简单化,不扩大化,不‘一刀切’”。
作为口岸城市和超大城市,上海承担的“外防输入”压力巨大,但不论是否有疫情发生,这支队伍用过硬实力与无畏精神,为上海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值得信赖的生命安全防线。 首席记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