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2日 星期四
龙门石窟文物亮相申城学府 “湾区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第15版:文体新闻 2021-09-22
首次来沪展出选择上海大学博物馆

龙门石窟文物亮相申城学府

与敦煌石窟、云冈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的龙门石窟文物首次来沪展出,他们选择了位于宝山区的上海大学博物馆。由27件龙门石窟文物与16件当代艺术家的创作同场对话构成的“铭心妙相:龙门石窟艺术对话特展”正在上海大学博物馆举办。

龙门石窟现存窟龛2300余座、造像近11万尊、碑刻题记2800多品、佛塔70余座,是迄今为止世界上佛教造像最多的石刻艺术宝库之一,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北魏皇室贵族开凿的古阳洞、宾阳洞彰显了北魏晚期中外交流与民族大融合的成果,以“龙门二十品”为代表的魏碑是中华书法之瑰宝。

文物 十分珍贵

展览现场的27件龙门特藏文物,分成“清秀奇逸”北魏造像与书法、“大唐风范”唐代龙门造像与佛教、“盛世重归”龙门流失文物的追索与保护三大单元。

一进入上海大学博物馆,右手边便是一尊高近2米的国家一级文物唐代的佛坐像,坐像和台座为整体雕刻而成,造型端庄,面部柔和恬静。佛像的右手残失,左手食指、中指伸直。展厅中有3件海外回流的佛头像,都是2005年由美籍华人陈哲敬先生捐献回国的。还有一件国家二级文物唐代的飞天,双手向前,身躯呈L形,腰身柔软,披巾飘举,体态优雅,据专家考证属盛唐时期的作品,在20世纪30年代被盗,直至1953年由青岛海关移交给龙门石窟。

这件飞天是展览策展人马琳尤其欣赏的一尊石刻造像,她说:“因为一提起飞天我们都会想起敦煌的飞天形象,衣带飘飘,手持琵琶乐器等,但这个龙门石窟的石刻神态、动作、造型令人过目不忘,典型地体现了龙门石窟的造像特征。”

对话 各种形式

如何让千年历史与当下发生关系?27件龙门石窟研究院特藏和9位当代艺术家的16件艺术作品在展览现场形成了跨越时空的对话。参展当代艺术家何成瑶、黄渊青、韩子健、罗小戍、任天进、宋钢、翁纪军、尹朝阳、张健君通过现代书法、绘画、雕塑、漆艺和玻璃艺术等形式,呈现龙门石窟与佛教艺术对他们创作的影响。这些作品既有艺术家20世纪70年代在龙门石窟时的创作,也有与龙门石窟对话最新创作的作品。艺术家们用多样性的艺术语言,来呈现他们对龙门石窟艺术的感悟和体验。

上海大学校长刘昌胜表示,龙门石窟进入上海大学,为全校师生更好地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机会。

自2019年起,上海大学接连开设文物与博物馆学硕士专业、考古学本科专业,与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共同参与了三星堆新发现祭祀坑的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工作,在中国考古界的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升。

河南省文物局局长田凯也希望,未来双方将在考古发掘、研究阐释等文博事业发展领域持续互动合作,这也是龙门石窟这样一个重要的展览选择在一个大学博物馆进行的初衷。 本报记者 徐翌晟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