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8日 星期一
篆刻 走读浦东陆家嘴滨江大道 “大师”从何而来 老年的孤寂 我唤作小姑父的人 婺源有个江湾镇
第10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2021-09-26

婺源有个江湾镇

喻军

游罢黄山,便想去100公里开外的婺源看看。到了婺源,网红打卡之地篁岭只是匆匆带过,倒用了较多时间,去了千年古镇江湾。

上海也有个江湾镇,有1200余年历史了,因虬江屈曲入境,有所谓“虬江十八湾,弯弯到江湾”的说道。婺源的江湾,始建于隋末唐初,处于远近各山争献奇秀、清溪碧水交相流映的美景之中。倘作概括,上海之“江湾”得名于形胜;婺源之“江湾”凸显于人文,虽都叫“江湾镇”,实属无意撞名。

进入婺源江湾,即见苍树青篁于粉墙之上参差披拂,亭台疏柳于塘池之中摇曳波影,迥然显出古雅的文氛。特别引起我注意的,乃是被誉为“婺源四大古建之首”的萧江宗祠,其前身为萧江氏族发源地、江湾旃坑族于明朝万历六年始建的一座祠堂,后毁于太平天国战火;1924年重建,惜于“文革”期间被拆。目下所见,为2003年三度修葺的产物。三进九开间布局,不仅气派宏伟、用料考究,且雕工十分精美,其规模冠绝江南70座名祠,故有“江南第一祠”的享誉。不过这里有个问题,即为何在“江”姓前冠一“萧”字而并称为“萧江”呢?后来我查阅了相关文献,并网购了江湾镇自编的、由江氏后人撰写的非公开出版的资料,删繁就简如下:当年状元出身的江南节度使、“僖宗宰相”萧遘因“朱温篡唐”蒙难,其子萧祯为避祸带领族人迁居歙县篁墩。萧祯在过江时眼看就要落入追兵之手,恰巧有一股龙卷风旋起巨浪卷走兵船,使萧祯在鬼门关前得以脱险。因感念江天厚德,遂易萧姓为江姓。但先祖岂能忘?故才以“萧江”二姓并列,形成“江”姓中独特的一支,萧祯即为“萧江”氏第一世祖。实际上这一脉萧氏的先祖乃西汉的萧何、南朝的梁武帝萧衍及昭明太子(梁武帝之子)萧统。

江湾古称云湾,乃因这里终年云气缭绕,熙然美景。先后有滕、叶、鲍、戴、程等姓氏落户于此,均因子嗣香火不旺而无法聚为村落。直至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萧江八世祖江敌举家迁居云湾,先后生六子而开枝散叶,繁衍为巨族,遂改“云湾”为“江湾”。

江湾人嗜学好修,有踵武前贤之风。自宋至清,出了状元、进士与仕宦38人、文人学士19人。明抗倭名将江一麟、宫廷太医江一道、清代朴学大师江永、民国教育家江谦等皆为江湾子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清代经学家、训诂学家、皖派经学创始人江永(1681—1762,字慎修,号慎斋),堪称最有成就的乾嘉学者之一。乾嘉学派历来有吴、皖两派之分,吴派创自惠周惕,成于惠栋,还包括江声、王鸣盛、钱大昕等;皖派创自江永,成于戴震(早年为江永弟子),还包括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等。江永一介白屋之士,终生未仕,蛰居乡里。他以教书为业,学映乡邦,发扬勤于考释、重在辨微之学人精神,著有大量治学必读著作,尤以考据、古音见长。在经史百家、天文、历算等方面均有不凡建树,堪称博综淹贯、岿然魁儒。一生著有《周礼疑义举要》《礼书纲要》《古韵标准》《音学辨微》《律吕阐微》等,计41种270余卷,其中有27部186卷被收入《四库全书》,足证其学识超卓,实可与名在竹帛者项背相望,故而当地后学常将江永与祖籍婺源的一代理学宗师朱熹相提并论。今古镇北门街江永纪念馆(善余堂),为廛邗里巷一处墙体斑驳的私塾式徽派建筑。据了解,旧居建于清朝末年,已不复存在,目前的建筑,为江永后裔于1985年于原址重建,另镇政府出资买下隔壁一座与故居相仿的房屋,一并扩为江永纪念馆。

江湾镇并不大,所见粉墙翘檐、寸椽片瓦皆为典型的徽居建筑样式。镇内既有保存完好的三省堂、敦崇堂、培心堂、御史府、中宪第等明清官邸和徽派富商祖宅,也有牌楼、古戏台、莲花池、江永当年讲学的受经堂及东和、南关、西安、北钥四座古门亭等,其中省、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0座(处)。

那日天光霁洁,宛若晴雪所洗,与友人俞敏游走镇内,恍有时光倒流之感。除我等稀疏访客外,历史的音声,仿佛都隐藏在一堵堵粉墙之中,仔细谛听,却无一不在传递隔世新契般悠长的话语。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