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5日 星期日
《读懂中国画》:全明星阵容,经典审美之旅 在跑步中找到自我 喝一杯用文字调成的“螺丝起子” 《血战长津湖》:亲历者实录,重温更多战争细节
第10版:星期天夜光杯/读书 2021-10-10

喝一杯用文字调成的“螺丝起子”

◆吴玫

在一篇题为《格拉斯的洋葱》的文章中,李伟长写道:“撰写一本书的内容梗概,似乎是书评人难以回避的动作。”可是,该如何下笔为他的新作《未被摧毁的生活》写内容梗概呢?张新颖老师为本书写的序言里有这样一句话:李伟长把他出的几本书一律称作阅读随笔集,一语道出了李伟长的心思,就是用拙朴来掩藏他的写作宏愿。只是,作者“随心所欲”描画着的阅读地图,所涉作家的国籍非常五洲四海,有英国的美国的日本的俄国的法国的,等等;被李伟长收罗进书里的这些作家的作品,就更加杂花生树了,英国作家格罗史密斯兄弟的《小人物日记》是随笔,美国艺术评论家桑塔格的作品是艺术评论集,美国小说家劳伦斯·布洛克的《自以为是鲍嘉的贼》是一本侦探小说,印度裔英国作家奈保尔的《大河湾》是以非洲为背景的现实主义小说,俄裔英国思想家以赛亚·伯林的《俄国思想家》则是一本学术著作,李伟长记录的阅读感想每一篇都有自己的个性,若用梗概的格式来概述其新作,实在叫人勉为其难。既然如此,就让我从18篇文章中选出我最爱吧。

最喜欢的是《钱德勒的自尊》,其次是《松本清张的乱世》。

如果记忆没有欺骗我,第一次读到《松本清张的乱世》是在《书城》杂志上。后来,李伟长将文章发到微信朋友圈。再度遇到这篇文章,我在众多评论中添了一句:在没有成为成功的社会派推理小说家之前,松本清张总是游走在北九州地区推销扫帚。李伟长看到后回复了我好几个呵呵,但我所言肯定不虚。有一年去日本北九州游玩,我特意去松本清张的老家小仓寻找松本清张纪念馆,在那里幸运地遇到一位能讲一点中文的日本大叔,于是,就获知了这一段作家成名前的不堪往事。

往事再不堪,松本清张回忆起来却丝毫不忌惮,在《松本清张的乱世》中我们读到,他在其传记《半生记》中毫不掩饰地陈述了自己40岁前四处赚钱的惨淡生活,以致李伟长情不自禁地感慨:“一本边读边会感叹真是穷绝了的传记,行文平实,情感却浓烈至深。”我非常赞同他所概述的松本作品的灵魂,“行文平实,情感却浓烈至深”。

但李伟长不这样认为,“前半生无望的贫困,加之生活的不确定,让松本清张感到了恐惧……这种患得患失感不曾发生在松本清张的生活中,但以极为激烈的方式,存在于他的小说里。因为害怕他人的出现,对现有的生活形成威胁,有人痛下杀手,企图封锁过去的记忆,维持已有的生活秩序。”也就是说,《砂器》也许受启发于一桩刑事案件,但和贺英良的犯罪心理,却是松本清张前半生生活经历所造成的心理阴影的投射。李伟长这么一认为,我不得不叹服,他居然在偶发事件里读到了必然性。面对普通读者,评论家应该作这样的引导,可他是如何做到“伟长的阅读随笔里有伟长”(张新颖语)的?

他对松本清张作品有如此切肤感受的原因,我们大概可以从集子里的另一篇文章《格拉斯的洋葱》中嗅到蛛丝马迹,而将这两篇文章互为文本地阅读的话,我想说的是,李伟长不是一个喜欢套用理论术语将评论写得空空如也的评论家,他总是把自己的成长经历带入阅读中,又能毫无保留地将刹那的感悟分享给读者,所以,他的阅读随笔总是血肉丰满,我最喜欢的《钱德勒的自尊》中尤为如此。

就像李伟长所言,《漫长的告别》能提醒我们打捞记忆中那些能扰乱人心的往事,这个过程,伤感又美好,如果可以将其片段视作能让李伟长歇斯底里的细节,那么,《未被摧毁的生活》第72页所引的片段,就是能催发我们滑入因觉得告别很漫长而忧伤不已的情绪的细节。雷蒙德·钱德勒写道:“我喜欢酒吧在傍晚刚刚开门时的样子。这时,屋里的空气依然凉爽清冽,一切都亮闪闪的……当晚的第一杯宁静的酒,在一家宁静的酒吧里——这真是妙不可言。”妙在哪里?这时候,“时常冒头、扰乱人心”的记忆最活跃,也与“螺丝起子”、那杯雷蒙德·钱德勒特意为“我”选择的鸡尾酒最搭配。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