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5日 星期日
《读懂中国画》:全明星阵容,经典审美之旅 在跑步中找到自我 喝一杯用文字调成的“螺丝起子” 《血战长津湖》:亲历者实录,重温更多战争细节
第10版:星期天夜光杯/读书 2021-10-10

在跑步中找到自我

◆简平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好多朋友成了“跑友”,不是一般的锻炼身体,而是参加马拉松或越野跑。“跑步时我们谈些什么”几乎成了时髦“超话”,但我并没有多少感受,直到读了王志毅新近由文汇出版社出版的《荒野无痕——跑步与存在》,才在他令人震撼的文字里了解了“跑友”的根本动机。

出版家王志毅是一名“跑友”,也是一位思想者。在这本书里,他详细记录了自己参赛的过程以及对跑步的认识,由于这样的认识来自极其艰难的比赛,因此读后不可能无动于衷。他在叙述参加百英里越野跑时说,当跑到70至140公里时,头脑中不时有一个声音在呼唤他退赛,“不能再跑下去了,你就要不行了”,这实际上是对身体的一种自我保护,但如果要完赛,意志就必须克服这一点,说服自己还能继续跑下去。而过了130公里后,尽管已经累到极点,身体完全麻木,但头脑里的那个声音却突然没有了。超长时间超负荷运动后,人脑的无意识系统会产生错觉和幻觉,这将给参赛者造成认知障碍,以为翻过一座山便是终点了,其实下山的台阶“无有止境”,每一脚踩下去都好像往上震到了大脑,痛得不行。可完赛后会发现自己经历了“人生百态”:快乐,疲惫,痛苦,怀疑,麻木,释放。“冲线的时候有点想哭,但哭不出来,流失的体液太多,已经没有泪了。”

在王志毅看来,“自我”是现代社会所催生的一种幻觉。自我真的存在吗?它到底是什么?他要通过跑步来摆脱这种困扰。在长距离的耐力运动中,一个人会展现出无法隐藏的自我,退缩,进取,坚持,兴奋啼笑,冷静自持……很难说哪种品质更好,但它最后所实现的,与其说是道德的自我提升,不如说是人性的袒露。现实生活中,自我往往隐藏在各种表皮之下,要展现自我就必须将外在环境放大到极致,让个体处于极端的考验之中,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才能剥去身上外在的包装。

我非常认同王志毅所说的:自我不仅渴望成功,在某种程度上也以同样的强度渴望体验失败。所谓极限,就是在成功与失败之间的那一条线。我们想要知道自己的极限在哪里,当我们体验到了生命和体能的极限时,自然会生出谦卑之感。王志毅在跑步中的一个收获是能够碰到许多现实生活中不易发现的人,他们以自己的行动给予他榜样的力量。比如在海南参加马拉松时,他碰到一个左腿行走不便的人,10公里之后,这位有腿疾的人逐渐超过了他,并保持到终点。王志毅的这些跑友都有自己的困难与障碍,但都以积极的态度面对这个世界。我突然想到,王志毅之所以能做出诸如《贝多芬传——磨难与辉煌》《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之为责任》《大卫·休谟传》那些厚重的人物大传,也源自于他本身精神上的开阔和坚韧吧。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