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年轻人有舞,有德 来上话看雪  小心笑出泪 可悦读的老房子
第6版:文体汇 2021-10-17

可悦读的老房子

从夏衍旧居看历史建筑修缮里的门道

夏衍旧居外景

夏衍旧居内景一角

“当今天的我们走进夏衍旧居,在夏衍摸过的扶手上,我们也同样地轻抚,仿佛通过相同的物件、相同的动作,与历史人物有了对话。我眼睛里看见的建筑,希望我的孩子、孙辈也能看见,也能感受到相同的空间,这就是我作为一个历史建筑修缮者的心愿。”昨天下午,在梧桐掩映的乌鲁木齐南路178号院内的夏衍旧居举行的“汇讲堂”上,负责这栋旧居修复的总设计师、上海明悦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创始人沈晓明倾诉着一个历史建筑修缮者的质朴心愿。

重温历史建筑

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开拓者、组织者和领导者,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文艺评论家、翻译家和社会活动家夏衍的一生有近三十年的光阴在上海度过。夏衍旧居是他最后生活的地方,位于乌鲁木齐南路178号2号,与草婴书房、衡复艺术中心毗邻,三栋建筑风格迥异。夏衍旧居为假三层砖木结构的英式花园住宅,红瓦屋面较为陡峭,南北面皆设有棚式老虎窗,西侧和北侧设有大烟囱。

2018年12月,建筑修复施工完成,旧居入口处的天顶上写着取自夏衍作品《野草》中的一句话:“生命开始的一瞬间就带了斗争来的草,才是坚韧的草,也只有这种草,才可以傲然地对那些玻璃棚中养育着的盆花哄笑。”这座建筑里,不但可以阅读夏衍波澜壮阔的人生故事,也可以重温他在上海工作与生活的温情点滴。

建筑一层为主题陈列,以“夏衍与上海”为主题,梳理夏衍在上海的足迹,回顾他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革命工作;筹建左联,创刊《救亡日报》,参与我党隐蔽战线工作;翻译《妇女与社会主义》《母亲》等著作,创办左翼剧社,创作话剧《上海屋檐下》、电影《风云儿女》,筹办《光明》刊物,发表报告文学《包身工》等历程。

建筑二层以原状陈列为主,通过家属口述与时代考证,恢复夏衍居住时期的历史风貌与空间布局,再现夏衍在此居住时的生活原貌,为游客开启了一扇了解夏衍人生经历、艺术追求、精神世界和生活面貌的门扉。

活化历史建筑

夏衍的儿子沈旦华在旧居修缮后回来看过,从二楼窗口望出去一眼看到一棵粗壮的大树,老人瞬间潸然泪下:“那是父亲和我一起种下的,当时只是一棵小树苗啊……”

首先,历史建筑最重要的在于真实,走进修缮后的历史建筑依然能感受到历史的真实,才算是成功,才会有力量。沈晓明对于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颇有心得,能让曾经住在这里的人仿佛回到从前。其次,历史建筑也要融于自然环境。夏衍旧居面对的大片草坪如故,只是树木已经成林,见证了时间和岁月,也包裹起了时间和岁月。若是树木有感应,也能感受到它的主人来看它了。在自然环境里的历史建筑,还要成为城市艺术、时尚的生活空间——这就是我们今天能走进这个环境,感受到夏衍的文脉、文学与戏剧的感染力,仿佛依然在这个空间里萦绕。如果市民感受不到这些氛围,历史建筑的文化、艺术、社会的共情力、感染力就会降低。

2018年12月,夏衍旧居进入布展阶段时,45本夏衍著作、《救亡日报》孤本等珍贵文献展品,陆续进入展厅。项目团队从北京分装运来夏衍曾使用过的木质家具,并逐渐让其适应上海气候。“对我们本身建筑的修缮来讲,每次修缮就是一次学习。”

阅读历史建筑

在“汇讲堂”的另一位来客、画家黄石的画中,所有的上海街道都是阳光在建筑与树影间颤动,温情浪漫,他深情地说:“洋房娇嫩,需要维护,别墅里几乎每一个细节都很考究,需要时间的打磨。”

在黄石的言谈间,上海市作家协会党组书记王伟发现了自己与他在人际交往上的交集,而这何尝不是城市生活的乐趣所在,“城市风景的构成是建筑和人,我们观看城市,主要看的就是建筑,让建筑本身说话。阅读建筑的美,阅读其中曾经住过的人发生过的事,阅读建筑中存留的历史信息——从单门独户的居住方式到72家房客的熙熙攘攘。阅读建筑不能只阅读单一建筑,而是阅读与之相关联之事物,关起门来‘阅读’,打开才是‘悦’读。”

本报记者 徐翌晟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