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衣粉有时不是用来洗净污点的,而是污点本身。
他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参联会主席、第一位黑人国务卿,甚至他本来有可能成为美国的第一位黑人总统。但科林·鲍威尔清楚地知道,所有的荣耀都不敌自己2003年在联合国安理会上那番被嘲将“洗衣粉”当做化学武器证据的演讲。
“洗衣粉事件”让他“名声大噪”,也让他倍感痛苦:“我对此感到后悔,这是我最重大的失败之一。”
但这只是鲍威尔个人的悔恨,美国并没有能从这桩丑闻中吸取教训。时至今日,美国依然故技重施,频频上演着新版的“洗衣粉闹剧”。
精心编造的谎言
“我今天的每一项声明都有可靠的消息来源支撑。这些不是断言。我们给你的,是基于可靠情报的事实和结论。”2003年2月5日,正在联合国安理会上发表演讲的时任美国国务卿鲍威尔掏出一支装有白色粉末的小试管,神情严肃地看着试管说,伊拉克正在研制化学武器,而试管里装着的正是迫使美国参议院关门的炭疽杆菌。
为了说明问题,他还播放了一段伊拉克军官之间关于联合国化武检查的谈话录音,展示了一些据称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设备的图片。这番“有理有据”的演讲最终没有说服安理会。但一个月后,美国还是以此为由发动了伊拉克战争。
然而事实证明,这些所谓的“基于可靠情报的事实和结论”都是美国精心编造的谎言。“因为小布什政府无论如何都要入侵伊拉克”,英国《卫报》写道。即便过去这么多年,伊拉克北部城市摩苏尔的市民苏哈·穆特拉克依旧耿耿于怀:“这是导致我的堂兄弟被杀,我的家人在难民营呆了3年的原因。”
美国公信力削弱
“我是代表美国向全世界展示它的那个人,这将永远是我履历的一部分。”回想起这耻辱的一刻,鲍威尔感到痛苦。
但“洗衣粉事件”的耻辱,不只属于鲍威尔一个人。“科林·鲍威尔在联合国的演讲:美国公信力削弱的决定性时刻。”就在鲍威尔去世的当天,英国《卫报》的文章打出这样的标题。
“我不认为华盛顿在联合国的信誉已经完全从伊拉克战争和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虚假声明中恢复过来。”在国际危机组织联合国主任理查德·高万看来,编造谎言已经成为美国摆脱不掉的原罪。
形成造谣产业链
从所谓的叙利亚化武问题,到针对中国的新冠病毒溯源调查,美国至今仍然一遍又一遍、驾轻就熟地炮制着新的“洗衣粉”证据,目的只有一个——栽赃和抹黑他国。
预设前提认定某个国家有问题,由美国政府发表针对该国的声明,精英参与大肆宣传,美国媒体采访政府官员予以确认,刊登一篇看似立场平衡但实际上立场先行的报道,炒作和激化冲突,跨界传播煽动性的信息……在作家米夏埃尔·吕德斯看来,世界需要走出美国操弄舆论、妖魔化他国的阴影,因为美国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造谣产业链。
无论重复多少次,捏造的事实都不会变成真正的事实。劣质的“洗衣粉”用多了,不仅漂白不了自己,还伤手伤衣物,永远飘散着一股劣质洗衣粉的味道。本报记者 齐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