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7日 星期五
秋日感赋 静安寺(速写) 写好作文究竟有没有秘诀 好似打开盲盒 小妈妈 上海,从路爱上城
第18版:夜光杯 2021-10-29

好似打开盲盒

阿惠

编者按:地铁,汽车,城市生活离不了公共交通,每日上下班,乘公交车占据一段光阴。拥挤时的互让,空旷时的观察。公交车是公共生活的可爱窗口:年轻人的时尚,学习者的惜时,情侣的cp造型,大妈的热聊……仿如一篇小说的开端,可以激人想象。你我皆过客,温馨留心头。流动如潮水,城市瞬间景。

搭乘公交、地铁,有时候就像获得一个盲盒,打开后可能一如平常,偶尔会有特别的发现和体验。

如果坐地铁,我通常在靠近电动扶梯的固定位置候车。近两年来,早晨同一时段,同一个车门打开,杵在车门口的往往是同一个瘦高个戴眼镜的小伙子,双肩包挂在胸前,双手横握手机“厮杀”正欢。看到这,仿佛就是寻常日子的复制、粘贴,仿佛听得到岁月的小溪缓缓淌过。

在人民广场、徐家汇、世纪大道等多站换乘的地铁车站里,步履匆匆的人们,流向明确,节奏明快,好似一堆金属奔向一块看不见的吸铁石。尽管南京、苏州、杭州等周边大城市的地铁硬件设施大同小异,有时几乎察觉不出身处他乡,但是,穿行于换乘通道中那种汹涌、坚定、顺畅、快速的感觉,只有在上海最明显。

地铁每天来来回回,好像没变,其实一直悄悄在变。你发现没有:那些守在闸机外争着回收地铁报的老伯伯、老妈妈去哪了?——坐地铁看报“胜景”早已悄然退场。携简易音响设备,两人一组,一前一后穿行于车厢间,在众人面前把半罐硬币有节奏地摇出声响的行乞人员去哪了?——现在有多少人还随时摸得出现金?盛夏,地面骄阳似火,地铁车厢内,考究的女士项间紧紧围着大大的披巾,或者干脆随意搭一件外套,不用问,这是怕空调温度太低,保护颈椎呢。

如果不赶时间,在非高峰时段坐公交车是不错的体验,可以吹着和风看街景,也可以什么都不想。这个聚散随机的空间,说大也不大,有时波澜不惊,有时拨动心弦。有一次坐49路,站点上候着一位坐轮椅的婆婆。她的同伴也许怕耽误别人上车,便把轮椅推到后车门,正打算在热心人的帮助下扶起婆婆,年轻男司机说了声“我来”,随即松开安全带,小跑下车,放下后门暗藏的金属踏板,踏板的另一边正好斜搭在路面上。他娴熟地跨步走到轮椅后,推上车,再收好踏板,一气呵成。司机回位后,还不忘问一句:“你们到哪站下车?”目睹这些,全车乘客轻声称赞,没有来得及拍下视频,还真有点遗憾呢。

人们一早出门,上班、上学、求医、求职……一百个人可能有一百个去向。上了车,有的要打个小盹,有的要整理一下思路、打个腹稿,都需要一个相对独处的片断,这当口,除了怕无端起争执,还怕遇到一种情形:有些家长,往往是一些妈妈,送孩子坐公交车上学,偏偏不肯放松几站路的时间,让小孩背唐诗、拼读英语单词,大声地、严格地逐个考问,孩子打嗝愣了要提示,错了还要纠正、重来,一路喧哗。可怜小小读书娃,几口早餐刚刚咽下肚,这样连篇背诵会不会影响消化、加剧紧张?“鸡娃”的家长可能自以为有理可以声高,变相把公用空间变成“独脚戏专场”,逼迫旁人接受他们的“强大气场”,就算有意见也不好提,这个滋味真的不好受。

早晚高峰的公交、地铁,在特别拥挤的时段,人与人的间距较密,以至于自己的手机都无法自如地掏出,只能被迫把视线移向左近,与陌生的同路人“共享”一个屏幕。噱的是,有时候,手机主人刷机太笃定,还没反应,后面的“蹭客”倒已经浏览完毕,笑出来了。

上下班高峰,领教地铁车厢空间的“两副面孔”。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