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渭明 文/摄
金秋的浙东,清风送爽,丹桂飘香。
这时,一片片被山海挤压得瘦瘦细细的平原、被山地围困得高高低低的梯田里,金黄的稻浪正昭示着丰收的景象。
从中国地图上看,浙江东部的耕地少得可怜。只有在比例较小的分区地图上,才能找着一些属于田园的印记,而且这样的田园周边,时常密布着村镇的名字。
但是,一直受着地少人多困扰的浙江人始终保持着对耕地的呵护、对粮食的敬畏,并用绣花般的妙手,打理着少得可怜的耕地。在平原,通过土地整理,一些零散的土地又连成了片。
在山区,一代代的山民向山坡要地,梯田耕作一直延续着。浙东余姚拥有七千多年历史的河姆渡遗址,出土过大量的栽培稻谷和野生稻原种,是世界公认的水稻的原乡。因此,浙东人对稻米、对耕地,有着跨越时空的朴素而深厚的感情。
“我行自喜有胜事,夹道黄云禾黍秋。”行走在秋天浙东的田野,稻田的金黄扑面而来。稻穗亲昵地划过裤管,随即沉甸甸地轻摆起来。不远处的小河边,桕树的红叶簇拥着秋风,闪红烁橙;稻田间的阡陌上,水杉透着深沉的褐黄,成行成阵地排列着。
一些诗句在这样的氛围里,随炊烟轻轻飘过:
“村径绕山松叶暗,野门临水稻花香。”
“湖田十月清霜堕,晚稻初香蟹如虎。”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
这样的诗句,已经存活了千百年,就像生生不息的黄皮肤,就像生生不息的黄穗子。无论时空如何变幻,有些东西是不会变的,也是不应该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