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07日 星期二
天蛀书 直播助农(油画) 童年碎片 冬令养生早安排 宝莲灯 《十万个为什么》一甲子
第11版:夜光杯 2021-12-04

《十万个为什么》一甲子

洪祖年

被誉为“中国科普图书里程碑”“感动共和国的50本书”之一的《十万个为什么》,出版发行至今,足足60年了。

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上海的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六个青年编辑(两个三十出头、四个二十几),立志要为青少年编出一套内容丰富、可读性强、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然科学“小百科”式的图书。在经历了多时间的策划、组织编写后,终于从1961年4月起,陆续出版了《十万个为什么》(以下简称《十万》)的第一版(共8册,分物理、化学、天文气象等)。

《十万》一出版,就受到了广大青少年读者和社会各界的广泛欢迎。到1964年4月,三年中发行量高达584万册(73万套)。由于供不应求,19个省的人民出版社向少儿社租借纸型又印了260万册;国内各民族出版社出版了各种兄弟民族文版(朝鲜族文、维吾尔族文、哈萨克族文、蒙古族文);盲文出版社出版了盲文版。国外,越南译成了越南文版(越南人民领袖胡志明在他的书橱里就有一套《十万》);少儿社还专门为印尼华侨供应了2万套……

那三年中,少儿社共收到2218封读者的自发来信。信件的地区遍及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按来信人的身份分,除青少年居多外,还有党政干部、军人、大中小学教师、科技工作者、医务工作者、作家、演员、工人、农民……

1965年夏,团中央召开少年儿童工作会议,少儿社《十万》的主要编辑者王国忠出席,团中央的同志告诉他说,周恩来说《十万》“是一套好书”;据说,在周总理的轿车里就放着一套《十万》,在车上随手翻读。钱学森为他的儿子钱永刚买了一套《十万》,在暑假里,他规定儿子每天必须看四十页,还对儿子说:“看不懂就问我。”

当时,全国各地报刊发表了许多评价《十万》的报道、评论文章,如《解放日报》曾多次发表出版消息及书评,并发表了社论《培养孩子爱科学》(1962年3月21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文汇报》……都发表了评论文章。

上海科教电影厂根据《十万》书中部分内容拍摄了《知识老人》。各地的青少年宫、科协、少年科技指导站等组织了专题报告会,介绍部分《十万》作者与编辑同读者见面,许多学校组织了根据《十万》书中内容的科技活动。

为了精益求精,出版社在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后,于1964年着手修订,编辑第二版。自1965年9月起,出齐了第二版的14个分册。在那次修订编辑过程中,许多大科学家参与了出题目、写稿、顾问和审定工作:地质学家李四光、气象学家竺可桢、天文学家张钰哲等等出了不少“为什么”的题目;桥梁专家茅以升写来了两个关于桥梁问题为什么的稿件;另外,还有苏步青、谢希德、傅鹰、周同庆、江泽涵、钱崇澍、郑作新、朱元鼎……他们为修订《十万》出了力。

一套书为什么能在这么短的日子里取得如此的轰动,除了质量以外,与时代背景、社会因素有很大的关系。上世纪60年代,党中央发出“全国向科学进军”的号召, 《十万》就是乘着这股强劲的东风,跃上了云霄!

《十万》一个甲子60年,至今已出版了第六版;它的总发行量已经超过了一千万套(一亿多册)。 《十万》成了中国图书出版的真正的翘楚!

60年来, 《十万》的作者一茬又一茬,有的最初的作者已经不在了(如叶永烈、童恩正……);编辑也一茬又一茬,第一、二版的六个青年编辑只留下两个了。但是,事业是不会停息的。现在出现了读《十万》的人写《十万》,读《十万》的人编《十万》的可喜景象,这在第六版《十万》中最为突出。2011年9月27日,《十万》第六版启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亲自担任《十万》总主编,110余位院士担任编委,21位院士担任分册主编。围绕着各分册的编写工作召开了专题会议150余场,站在中国科技发展最前沿,在“大科学家写小文章”的指导思想下,各路专家精心遴选题目,反复研究文稿,确保了在通俗生动基础上的科学严谨和书稿的质量。《十万》的第六版有40多位两院院士写了为什么的稿件。第六版的《十万》以崭新的面貌于2013年9月出版发行,共计18个分册。

由于《十万》为好几代、数以亿万计的青少年提供了广泛的科学知识,在提高国民素质,推动科技进步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因此,也给它带来了荣誉:共和国成立50周年纪念时,由读者直接投票的,选出了“感动共和国的50本书”中有《十万》;1997年,上海市人民政府授予它“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98年,国务院又授予它“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应当说明的是,“科技进步奖”对科普图书设立的最高奖就是二等奖)。

一甲子60年,《十万个为什么》依然昂首阔步地行进着。人们相信,它仍将时进俱进,继续陪伴着一代一代的广大青少年和时代同行!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