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芳芳(左)在今年3月女足全锦赛上与对手拼抢 图 新华社
◆ 2018年10月女足联赛第14轮,邱芳芳男友赛后向她求婚 图IC
病房里的邱芳芳积极接受治疗
邱芳芳在今年全运会比赛中庆祝胜利 图 新华社
突如其来的病魔,打乱了上海女足球员邱芳芳的正常生活,也牵动起众多关心她的心。目前邱芳芳已经被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并且已经在瑞金医院进入化疗阶段,但不幸中的万幸是,治疗过程不需要进行骨髓移植,仅需要进行干细胞移植即可。而相关医生也表示,由于邱芳芳并没有白血病家族病史,所以从目前情况看,她的病治愈率较高。
想着足球 想着儿子
“医生,如果我好了,还能继续踢球吗?”从昆明返回上海瑞金医院进行身体检查时,病榻上的邱芳芳曾经专门咨询主治大夫,看自己有没有重返球场的可能——哪怕知道自己可能罹患重病,但她心里仍然没有放弃踢球的梦想。确实,踢了这么多年球,甚至在孩子出生刚满10个月就重返球场,成为球队中为数不多的妈妈球员,邱芳芳对于绿茵场的热爱,是外人难以理解的。
据记者了解,其实在11月16日上海女足对阵武汉队时,邱芳芳就已经感觉自己身体不舒服,但当时她也没有在意,以为是受到了生理期的影响。球队让邱芳芳停止训练休息了几天,但队友们发现她情况并未好转,脸色也一天比一天差,出于关心队员健康的考虑,队里把她送到当地医院检查。在邱芳芳做B超检查时,急诊科的两位医生急匆匆来找球队陪同人员,当时上海女足队医刘杰就感觉情况有些不妙——果真,检查显示邱芳芳可能患了急性白血病。这个突如其来的不幸消息,让毫无思想准备的邱芳芳一下子哭了出来。是啊,她还有心爱的足球事业,她还有刚刚两岁的儿子,那一刻她实在无法想象,以后自己该怎么办。
当天下午,邱芳芳被送回上海做进一步检查,当病情最终确诊后,她反而从巨大打击和哀伤中振作起来,展现出性格中积极乐观的一面。“我会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保持乐观心态早日战胜病魔,来现场观看你们比赛。”她在微信里对队友们说,“有你们在身后,我一点儿都不害怕,这就是团队的力量,我们一起加油。”而队友们则都盼着邱芳芳早日康复,上海女足的另一位妈妈球员张馨就鼓励她说:“我们都是当母亲的,也希望你为母则刚,能够更加坚强一点。只要你心里有这个信念,想着足球,想着孩子,你一定可以战胜病魔,重新回到我们中间。”
邱芳芳是不幸的,因为病魔找上了她,让她暂时远离了绿茵场;邱芳芳又是幸运的,因为她有热爱的足球,有心爱的儿子,有亲爱的丈夫,有如同家人一般的队友……这一切,都是她战胜病魔的强大动力。“在这么短时间内,从在昆明发现病情,到在上海顺利住院并检查完毕接受治疗,离不开上海女足的帮助和领导的关心,我们感谢每一位关心、支持和帮助芳芳的人。”邱芳芳的丈夫林亚东说,她现在的心态和状态都非常好,这也非常有助于病情的治疗,“希望大家继续关心、鼓励和支持芳芳,帮助她渡过难关。”
扛住病魔 等你回来
瑞金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邱芳芳的主治医生沈杨表示,她的病算是比较严重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治疗要经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叫诱导治疗,通过化疗把患者体内的肿瘤细胞全部清除掉,恢复到生病以前的状态,这个阶段的整体诱导缓解率是在80%左右。第二个阶段就是维持和巩固治疗阶段,病情获得缓解的患者要再进行两个疗程的巩固,如果后续疗效可以的话就继续化疗,然后再进行造血干细胞的移植。在得知整个治疗过程不需要进行骨髓移植,仅需要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林亚东也稍稍放心了一些:“听医生说这种病的治愈率是非常高的,加上芳芳的身体也非常好,她痊愈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邱芳芳的父母一共生了4个孩子,其他3个兄弟姐妹和她的干细胞匹配率一般会达到70%以上。据悉,邱芳芳第二次化疗期间,亲人们也会来到上海进行血液化验,最终选取匹配程度较高的造血干细胞为她治病。当然也不排除存在无法匹配的情况,到时就需要寻找其他合适的人,预计会花费两个月左右的时间。不过医生表示,邱芳芳的家族并没有白血病基因,结合她良好的心态以及职业球员的出色身体素质,治愈率会进一步提升。
因为化疗,邱芳芳已经剪去了一头长发,在剪发之前和队友李佳悦视频连线时,她还开玩笑地表示:“你快点记住我现在长头发的样子,我马上就要没头发了。”李佳悦说,听了这话她心里难过,但又不能表现出难过的样子,只能笑着安慰邱芳芳:“没事,你以前也没剪过短头发,现在体验一下,剪短头发其实挺帅的。”而另一位队友杨家琳则说:“我们拼命把球门守住,你也要把病魔扛住,把健康守住,我们等你回来。”
今年5月母亲节时邱芳芳还曾说,自己想踢到80岁,并希望能再度入选中国女足,身披国家队战袍为国效力。如今,30岁的邱芳芳从一位绿茵战士变身为抗癌斗士,也许未来她再驰骋绿茵场的梦想无法再实现,但医生表示如果她以后痊愈了,还是有可能从事类似教练的工作的,那样她依然可以与心爱的足球相伴。
病魔无情,身边有爱,心中有爱。不管未来怎样,如今无论作为一名球员、一位妻子还是一位妈妈,邱芳芳都有足够的理由和动力去战胜病魔,因为属于她的灿烂人生,还很漫长。
本报记者 李元春